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DJZR12205501)

作品数:8 被引量:112H指数:6
相关作者:黄达岑夺丰杨超张永兴顾东明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单轴
  • 2篇单轴压缩
  • 2篇岩体
  • 2篇裂隙岩体
  • 1篇单裂隙
  • 1篇挡墙
  • 1篇地基
  • 1篇地震
  • 1篇岩桥
  • 1篇岩质
  • 1篇岩质边坡
  • 1篇载荷试验
  • 1篇碎石
  • 1篇碎石土
  • 1篇填土
  • 1篇能量耗散
  • 1篇强夯
  • 1篇强夯地基
  • 1篇屈服加速度
  • 1篇重力式

机构

  • 6篇重庆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浙江省水利河...

作者

  • 6篇黄达
  • 4篇岑夺丰
  • 1篇金华辉
  • 1篇黄润秋
  • 1篇刘杰
  • 1篇张永兴
  • 1篇曾彬
  • 1篇吴雄伟
  • 1篇顾东明
  • 1篇杨超

传媒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现代隧道技术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煤炭学报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监测量值变化速度特征的围岩稳定动态综合评判模型被引量:9
2014年
隧道施工中围岩力学行为受较多因素影响,考虑多因素对围岩稳定的综合评判被越来越多研究者所共识。监控量测是隧道围岩应力、变形状态最直接的反映,其变化速度特征是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围岩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构建角度来说,所建立的模型必须考虑时间因素进行动态综合评判。据此,文章利用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可将评价对象速度状态和趋势融合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监测量值变化速度特征的隧道围岩稳定动态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评判准则。该模型从多因素角度出发,可以全面地对多时段内被评价对象的变化速度进行测度;所采用的被评价对象变化速度状态和速度趋势计算方法使模型在短时量测或量测数据拟合程度不高时同样适用。该模型的可行性在华蓥山隧道围岩稳定判别中得到了验证,为隧道围岩稳定的综合判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杨超黄达张永兴朱倩
关键词:围岩稳定监控量测
单轴静–动相继压缩下单裂隙岩样力学响应及能量耗散机制颗粒流模拟被引量:41
2013年
针对采矿岩柱体等的静–动相继单轴压缩受力特征,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探讨初始单轴静态压缩的细观损伤程度对单轴动态压缩下单裂隙岩样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并阐述其能量耗散机制。静载初始损伤程度对后续动态压缩岩样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的影响不大,损伤岩样具有较明显的峰前损伤和峰后裂隙贯通的渐进性突跃特征。相对于全程动态压缩而言,随着初始损伤的增强,岩样强度减小明显。但后续动态压缩对岩体强度的增加起主要贡献。随初始损伤的增强,裂隙尖端法向和切向破裂应力均略有减小。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裂隙尖端法向破裂应力明显减小而切向却明显增加。初始损伤程度并不改变后续动态应变率加载岩体的最终宏观破裂模式,但初始损伤变量越大,微裂纹数量越多且局部化程度越强。能量耗散与岩体细观损伤演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初始损伤越强,吸收相对较小的能量即可达到峰值破坏但峰后耗散能越多。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峰值强度处耗散能和储存弹性应变能更多,峰后破碎程度越高。
黄达岑夺丰
关键词:裂隙岩体单轴压缩能量耗散颗粒流程序
高应变率单轴压缩下岩体裂隙扩展的细观位移模式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研究动态荷载作用下岩体裂隙扩展机制,通过细观颗粒平行黏结模型(PBM)的模拟,分析了高应变率单轴压缩条件下单裂隙岩样的损伤演化及细观位移场。高应变率大小对岩样最终破裂形态影响不大,但随应变率的增大,细观裂纹越多且局部化程度越强。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裂纹分叉交织越密,并在裂隙倾角≤45°和≥60°范围内分别具有相似的破裂形态。裂隙尖端翼裂纹是倾斜裂隙面相对滑移致使尖端撕裂的结果,高应变率下翼裂纹在峰后不再扩展。应变率越小,裂隙倾角越小,翼裂纹扩展的长度越长。定义了3类细观颗粒间的位移模式及其所形成的3类裂纹性质。将裂纹扩展概括为6种基本模式:翼裂纹+张拉、顺翼裂纹、反翼复合裂纹+张拉、顺翼复合裂纹+张拉、共面复合裂纹和倾斜复合裂纹,其中复合裂纹为拉剪裂纹或压剪裂纹。
岑夺丰黄达
关键词:裂隙岩体高应变率细观力学
碎石土强夯加固效果荷载试验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为探讨碎石含量及其分布对强夯地基承载力和差异沉降的影响规律,采用平板荷载试验,对3种不同碎石含量强夯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碎石土强夯地基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平均承载力均超过250 kPa;随碎石含量增加和分布不均匀性增强,地基承载力的不均匀性增强,差异沉降增大;对于碎石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的强夯地基,当荷载接近或达到地基承载力以后,将出现更大的差异沉降;对于重庆市开县某强夯地基,不同碎石含量可导致强夯地基的差异沉降量相差3~4倍.
黄达金华辉吴雄伟
关键词:强夯地基碎石土载荷试验差异沉降
岩质边坡断续裂隙阶梯状滑移模式及稳定性计算被引量:25
2014年
阶梯状滑移破坏是一类典型岩质边坡破坏失稳模式。在总结断续裂隙阶梯状滑移的岩质边坡地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离散元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模拟研究了边坡阶梯状滑移破裂模式及其演化过程。边坡岩桥可归纳为剪切贯通破坏、张拉贯通破坏及张–剪混合贯通破坏3类。通过岩石细观颗粒黏结力场、岩桥段应力及破裂贯通演化分析,揭示了重力作用下阶梯状滑移是从下而上岩桥逐个渐进性破裂贯通演化的过程,坡体后缘张裂纹发展贯通是下部坡体的牵拉作用造成;以缓倾角阶梯状平行裂隙边坡(岩桥倾角90°,裂隙倾角30°)为例,阶梯状滑移过程大致可分为坡体弹性稳定变形、下部岩桥贯通破坏、中上部岩桥贯通–后缘张裂、整体沿贯通面滑移共4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坡体微断裂数急剧增加,为滑裂带扩展至贯通的临界失稳状态。基于滑移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的认识,建立了岩桥剪切贯通、张拉贯通和张–剪混合贯通三类阶梯状滑移边坡稳定性计算理论模型,推导了考虑岩桥强度和贯通率的边坡安全系数极限平衡计算公式。
岑夺丰黄达黄润秋
关键词:岩质边坡岩桥边坡稳定性
考虑墙前填土作用下无黏性填土挡墙地震转动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重力式挡土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将墙前填土、墙后填土、挡墙三者看作统一体系,假设无黏性填土材料服从莫尔库仑破坏准则,根据极限分析上限理论,研究了重力式挡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纯转动稳定性。基于纯转动破坏假设,得到考虑墙前填土作用下地震屈服加速度及破裂面倾角的计算公式,并得到了屈服加速度系数的最优解。计算结果与Mononobe-Okabe法的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地震屈服加速度系数kcr随挡墙前后填土高度比(H2/H1)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当高度比大于0.15后,kcr随H2/H1增大呈较快速地增加。故适当增加墙前填土高度,可有效地提高挡墙地震作用下的转动稳定性。
刘杰黄达顾东明岑夺丰曾彬
关键词:重力式挡墙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