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9B04) 作品数:18 被引量:251 H指数:8 相关作者: 黄学芳 池宝亮 廖树华 黄明镜 周顺利 更多>> 相关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1年 在干旱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农大10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种植方式(平作、垄作和起垄覆膜)及不同种植粒数(单粒和双粒播种)下,研究其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相同品种间,起垄覆膜在拔节至灌浆期,耗水量大于平作和垄作,灌浆至成熟期,耗水量小于平作和垄作;整体上,郑单958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农大108;种植粒数处理之间没有差异。因此,采用起垄覆膜方式,选用合理品种,是提高玉米抗旱性和保证产量的有效途径。 刘化涛 黄学芳 黄明镜 池宝亮关键词:玉米 耗水规律 水分利用效率 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 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分析山西农业机械化现状,指出了山西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山西耕地类型和干旱气象特征,探讨了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对机械装备的需求特点。通过在研究、示范实践中将农艺与农机紧密结合的有益探索,明确了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 王娟玲关键词:农业机械 农艺节水 农业现代化 水分高效利用抗旱小麦品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旱棚和大田对12个旱地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旱鉴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按照抗旱指数将12个品种分为4个类型:运旱23-35、运旱22-33属于极强类型;西农928、运旱21-30、洛旱2号、临旱51329、长6359和晋麦47属于中等类型;运旱20410、衡水7228属于弱类型;临旱51241、洛麦9769属于极弱类型。筛选出水分高效利用抗旱品种运旱23-35、运旱22-33、临旱51329、晋麦47等4个品种。 李永山 张建诚 齐宏立 史俊东 杨苏龙 常铁牛 黄明镜 王娟玲关键词:小麦 抗旱指数 水分高效利用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Yield Formation Based on Dynamic Design in Winter Wheat 2010年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yield formation model of winter wheat.[Method]In the case of variety Shijiazhuang 8,the process of yield trait formation was studied by the dynamic ideal and uniform experimental design;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lant dry weight and population index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multiple comparison analysis,and the yield form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yield formation model ranged from 0.91 to 0.97.[Conclusion]The model was significant which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e for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winter wheat. 张竹琴 周顺利 乔嘉 赵姣 廖树华冬小麦产量形成过程模型及群体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3 2010年 为满足冬小麦生产管理这一要求,需研究冬小麦群体设计及产量形成过程模型构建的技术方法。本文根据冬小麦阶段生长发育特点,以均匀设计与栽培优化相结合的动态试验方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和经验判别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基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的构建过程;根据非线性优化理论,提出了以产量为目标的群体优化设计方法。按上述方法,用冬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在吴桥2年(2007-10-2009-06)的田间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形成过程各模型(包括冬前茎数、拔节茎数、单位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复相关系数介于0.92~0.97之间,进行群体优化设计后得出最优产量目标为9165.00kg/hm2的群体动态指标,所提出的群体设计方法可以满足生产决策中对群体设计的要求,试验方法可用于多因素、多水平作物生产模型的试验研究。 张竹琴 周顺利 乔嘉 赵姣 廖树华关键词:冬小麦 干物质 小麦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47 2008年 为了给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效地利用生理性状评价小麦抗旱性提供依据,在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于灌浆期测定了76份小麦材料的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o、Fm、Fv、Fv/Fo、Fv/Fm)、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渗透势(OP)和冠气温差(CTD),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不同生理性状集成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对群体抗旱性(抗旱指数,DRI)和单株抗旱性(pDRI)的贡献,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分别求出雨养(DS)和灌溉(WW)条件下的群体和单株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值)DDRIDS、DpDRIDS、DDRIWW、DpDRIWW。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单株DpDRIDS与pDRI显著相关(r=0.371,P<0.005),依DpDIRDS对小麦材料抗旱性的分级结果与群体DRI和单株pDRI的分级结果吻合度均为55.3%;灌溉条件下单株DpDRIWW与DRI和pDRI也显著相关(r分别为0.246和0.303,P<0.05),对材料抗旱性分级的吻合度分别为64.5%和67.1%。因此认为,与群体在雨养条件下DDRIDS和灌溉下DDRIWW相比,DpDRIDS和DpDRIWW更适合于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的抗旱性评价,但只能作为抗旱性评价的参考,不能代替抗旱指数DRI。根据D值与单项指标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理指标对小麦抗旱性的贡献不同,其重要程度在雨养条件下依次为:Fo2>OP>CTD1>Chl1>RWC>CTD2>RWL>Fv1;灌溉条件下为:Chl2>Fo1>CTD1>CTD2>RWL>RWC>Fv2(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右下脚的1和2分别指旗叶和倒二叶;冠气温差的1和2分别指灌浆早期和灌浆中期)。因而,有选择地检测这些生理性状有助于提高小麦抗旱性的鉴定效率。 武仙山 昌小平 景蕊莲关键词:小麦 灌浆期 抗旱性 抗旱指数 生理性状 综合评价 玉米穗粒数形成过程模型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通过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措施创造不同的玉米生长状态,在动态调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生长及穗粒形成的基础上,建立玉米穗粒数与干物质积累、出苗-吐丝持续时间、比茎重(单位茎长的干物质重)的关系模型,模型模拟的相对误差(RE)为0.08%,相关系数(R)为0.857,模拟值与观测值吻合度高,拟合效果显著。模型预测效果的t测验表明,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方程可以很好地预测玉米穗粒数。通过对玉米穗粒数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模型变量基本反映了玉米穗粒数决定过程涉及的因素,从统计学及生物学方面均能较好地解释玉米穗粒数的形成。本研究也建立了玉米比茎重与种植密度的关系模型,两者在9叶期、12叶期和吐丝期均呈负相关关系,模型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 阎忠敏 廖树华 张太俊 周顺利关键词:玉米 穗粒数 干物质积累 水分、密度和其他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2009年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水分、密度和其他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从多因素分析,其影响顺序为:密度(x2)>底钾(x5)>追氮(x6)>底氮(x3)>补水(x7)>底磷(x4)>追肥/补水生育期(x8)>播期(x1)。在数学模型中,各栽培因子间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密度(x2)与补水(x7)的耦合效应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当播期为4月16日,密度为72 047.8株/hm2,底施氮量为135.3kg/hm2,底施磷量为262.0 kg/hm2,底施钾量为295.9 kg/hm2,追施氮量为239.6 kg/hm2,补灌量为1 198.0m3/hm2,追肥/补水生育期在玉米18展叶时,玉米产量达到理论最高值,为16 194.8 kg/hm2。 白莎 池宝亮 黄学芳 樊文华关键词:水分 栽培因子 玉米产量 均匀设计 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株高优异等位变异挖掘 被引量:43 2010年 为了解北方冬麦区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筛选株高相关标记的等位变异,选用117个均匀分布于小麦各条染色体的SSR标记,对136份小麦抗旱品种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48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12.6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42个,供试材料的多态性遗传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016~0.941,平均为0.640。聚类分析把同一地区或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具有共同亲本的姊妹品种聚为一类,部分相近年代选育的品种也分别聚在一类,国外材料的基因导入对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产生了影响。关联分析表明,在旱地条件下与株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有19个(P<0.01),其中6个极显著相关(P<0.001);在水地条件下与株高显著相关的标记也有19个,其中7个极显著相关。水、旱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出与株高极显著相关的标记9个,分别是Xbarc125(7D)、Xbarc168(2D)、Xgwm126(5A)、Xgwm130(2B)、Xgwm212(5D)、Xgwm285(3B)、Xgwm495(4B)、Xgwm95(2A)和Xwmc396(7B),其中Xgwm285的220bp、Xgwm495的181bp、Xgwm212的99bp和Xbarc125的167bp等位变异是与矮秆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 魏添梅 昌小平 闵东红 景蕊莲关键词:等位变异 株高 小麦 基于Logistic模型的玉米干物质积累过程对产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2011年 作物产量与干物质积累过程紧密相关,各种不同的栽培措施及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而影响产量。利用2007—2009年不同地区、年份和栽培管理措施的5组田间试验资料,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干物质积累过程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郑单958、中农大4号单株产量与其Logistic模型参数的关系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和0.993,标准误差分别为0.018和0.004。用独立验证试验对模型效果进行了t检验,郑单958和中农大4号的显著水平值分别为0.900和0.379,模型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差异均不显著,RMSE值分别为0.015和0.020。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积累过程有关,不同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其Logistic方程的参数也不同;玉米籽粒产量与Logistic方程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品种其关系模型也有所不同。 乔嘉 朱金城 赵姣 郑志芳 王璞 廖树华关键词:玉米 干物质 LOGISTIC方程 模型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