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480)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宇振张馨匀刘宜靖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城市
  • 2篇城市设计
  • 1篇道路交通
  • 1篇艺术
  • 1篇舆图
  • 1篇月刊
  • 1篇政治经济
  • 1篇政治经济学
  • 1篇三张
  • 1篇社会生产
  • 1篇社会再生产
  • 1篇绅士
  • 1篇陪都
  • 1篇陪都重庆
  • 1篇清末
  • 1篇全图
  • 1篇重庆建筑
  • 1篇主义
  • 1篇资本
  • 1篇资本主义

机构

  • 6篇重庆大学

作者

  • 3篇杨宇振
  • 1篇刘宜靖
  • 1篇张馨匀

传媒

  • 3篇新建筑
  • 1篇重庆建筑
  • 1篇城乡规划(城...
  • 1篇西部人居环境...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浅析陪都时期重庆建筑规则的制定
2014年
作为法律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规则,直接作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从而使其能够控制城市形态。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重庆陪都时期重要法规制定的过程和内容,勾勒出该时期重庆建筑法规体系的基本面貌,并总结其特点,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形态。
刘宜靖
关键词:陪都重庆
基于三张舆图的清末重庆府城空间类型与形态分析
2014年
历史舆图是研究城市的重要工具,清末留存下来的三张重庆城市舆图是对清末重庆城市空间的记录,区别于现代地图以抽象的符号表达城市,舆图以具象的建筑表绘城市,以立面表绘平面,是城市图景的意向性还原。该文通过对舆图中丰富的街巷与建筑形态的解读,分析梳理出相应的建筑空间类型与组合方式。
张馨匀
关键词:舆图
浅析民国初期以“道路”为中心的城市近代化建设——以重庆为例(1922—1937)被引量:3
2017年
民国初期是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交通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本文以"道路"为中心,从租界的建设实践讨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起源;从孙文的《建国方略》中讨论该时期宏观层面的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建设规划战略;从《道路月刊》的史料中讨论当时的全国城市建设实践。在对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外界实践的影响,知识的引入传播,以及全国内城市建造实践三个方面,来研究这个时期的全国格局以及城市内部的城市交通建设,并以重庆的城市建设为例,浅析城市内外道路交通的建设发展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马梦迎
关键词:《建国方略》城市近代化道路交通
空间的艺术:社会再生产与城市设计——兼谈城市设计教育被引量:7
2012年
首先阐述具有现代意义城市设计的出现与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关联;进而回顾包括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曼纽尔·卡斯特尔、阿里·迈达尼普尔等关于城市设计与空间之间关系的论述,讨论城市设计作为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空间技术工具的核心议题;论述城市设计的多重维度,探讨从城市设计者到全球之间的多种空间尺度,把城市设计置于一种关联性的结构中进行讨论,以及在一个不均衡发展的世界中,城市设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杨宇振
关键词:城市设计
从“乡”到“城”——中国近代公共空间的转型与重构被引量:9
2012年
回顾中西学者关于近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讨论;归纳传统中国"公"观念的三重空间维度;进而辨析公共空间的三种内涵;比较分析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空间的特点,指出传统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网络化、关联化的结构,与资本主义公共空间因劳动分工的阶层化形成的明晰空间关系位置与边界不同。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对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构造,需要更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杨宇振
关键词:绅士
资本空间化过程中的城市设计:一个分析性的框架被引量:5
2013年
结合卡尔·马克思等人的相关论述,阐述和分析历史时期关于"城市"的多元认识,讨论与城市有关的五个方面;进而提出欧美城市设计历程与理论的另一种解释,阐述城市设计与物质、社会和观念生产之间的关系;结合资本的空间化与地方化,讨论清末民初早期现代化中国城市设计的状况。重点不在论述研究城市设计内部的理论,而存干讨论城市设计的外部关系及其生产的逻辑。
杨宇振
关键词:城市设计政治经济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