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4201)

作品数:48 被引量:923H指数:19
相关作者:崔丽娟江波欧阳志云李伟毛旭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4篇湿地
  • 18篇生态系统
  • 9篇生态
  • 8篇遥感
  • 7篇生态系统服务
  • 6篇湖泊
  • 6篇服务价值评估
  • 5篇湿地生态
  • 5篇湿地生态系统
  • 4篇植被
  • 4篇价值评估
  • 3篇洞庭湖
  • 3篇扎龙湿地
  • 3篇沼泽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保护区
  • 2篇意愿
  • 2篇支付意愿
  • 2篇植物
  • 2篇生态服务

机构

  • 19篇中国林业科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生...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首都师范大学
  • 6篇环境保护部卫...
  • 4篇长江水资源保...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吉林省林业科...
  • 2篇亚利桑那州立...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湖北省林业科...
  • 1篇国家基础地理...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作者

  • 19篇崔丽娟
  • 10篇江波
  • 10篇欧阳志云
  • 9篇毛旭锋
  • 8篇蒋卫国
  • 8篇李伟
  • 7篇王义飞
  • 6篇周德民
  • 6篇陈云浩
  • 6篇马牧源
  • 5篇王昌海
  • 4篇张曼胤
  • 4篇庞丙亮
  • 4篇张翼然
  • 3篇肖洋
  • 3篇魏晓燕
  • 3篇侯鹏
  • 3篇高常军
  • 3篇马琼芳
  • 3篇赵欣胜

传媒

  • 15篇生态学报
  • 5篇生态学杂志
  • 5篇湿地科学
  • 4篇湿地科学与管...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11篇2014
  • 10篇2013
  • 10篇201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内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71个湿地案例点为数据源被引量:73
2015年
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服务功能,不仅包括水资源、水产品等直接输出功能,还包括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大气成分等调节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对已经发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相关的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得到全国71个湿地案例点的价值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湿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在全国各区域的生态系统价值量进行对比分析。全国湿地价值评价结果显示,按照各项服务功能按照价值量高低排序依次为调节气候>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土壤>产品输出>固碳>释氧>生物栖息地>旅游休闲>科研教育。在对全国湿地进行分区分析得知,东北平原及山区、东部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在各项调节、供给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积极作用,这3个区域同时也是我国湿地的密集分布区。结合不同地理分区下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特点,可以实现区域发展与湿地生态环境研究的协同发展,并能够为湿地的保护和建设起到科学、合理的参考方案。
张翼然周德民刘苗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草海湿地生态系统非使用价值评估被引量:6
2014年
湿地资源的总价值,由使用价值(use value)和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构成,其中非使用价值通常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科学合理的评估湿地非使用价值有利于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该文采用条件价值法,通过对贵州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的支付意愿调查,定量评估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非使用价值。该研究于2012年5月在保护区周边发放240份调查问卷,收回208份有效问卷。得出草海湿地人均支付意愿值(WTP)为85.08元/a,非使用价值的评估总值为9 103.56万元/a。在各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分析中得知,文化程度、工作、月收入是影响支付意愿和WTP值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对支付意愿和WTP值的影响很小。
徐跃张翼然周德民
关键词:草海湿地非使用价值条件价值法支付意愿
排水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6年
泥炭地作为陆地上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碳汇,存储了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25%—43%。泥炭地排水与其他土地利用导致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损失。然而,有关排水对中国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因此,为了获得更多可靠的泥炭地碳储量信息,以便减少它们估算的不确定性。选取了我国若尔盖高原未排水泥炭地和排水泥炭地进行土壤剖面取样,定量评价排水对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未排水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值为(923.71±107.18)t C/hm^2,为中国陆地和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8.1和9.4倍;而排水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值为(574.01±66.86)t C/hm^2,为中国和全球陆地的5.1和5.8倍。(2)泥炭地排水后,导致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59.11±9.31)t C/hm^2,可能源于土壤容重增加。(3)然而,完全考虑泥炭剖面深度后,排水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对照样地减少了349.7 t C/hm^2,这可能是由于泥炭地排水后,水位降低,加速了泥炭氧化,降低了泥炭厚度。
周文昌索郎夺尔基崔丽娟王义飞李伟
关键词:泥炭地排水土壤有机碳储量若尔盖高原
基于水足迹的湿地生态需水保障对策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定额法核算白洋淀流域2003年、2007年和2011年的水足迹,重点分析白洋淀流域内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水足迹结构。结果表明,白洋淀流域的虚拟水足迹从2003年的83.86亿m3增加到2007年的95.87亿m3,2011年的108.21亿m3。从消费比例来看,农业用水所占比例最大,平均值达到69%;第二产业用水占24%左右,第三产业用水占7%左右。提出解决白洋淀流域不同类型湿地生态需水的策略:调整流域种植结构,减少高污染、高耗水部门,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和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等,每年可节约5.95亿m3的水量,可以保障白羊淀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需水。
魏晓燕毛旭锋吴燕红
关键词:湿地生态需水水足迹定额法白洋淀流域
2001—201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及气候因素驱动分析被引量:45
2014年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利用CASA模型分析黄河流域2001—2010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同期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分别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黄河流域6种生态系统类型区域植被NPP的变化趋势,并对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被NPP空间分布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平均NPP年总量为108.53 Tg C,植被NPP的分布与生态系统类型呈现较高的相关性;2001—2010年,植被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55.4%的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年际水平上,黄河流域植被NPP变化与气候因素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在月际水平上呈现了较高的相关性,降水量和气温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作用相当;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气候因素呈现不同的相关性质以及时滞效应,草地对降水量的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效应,荒漠对气温存在时滞效应.
陈强陈云浩王萌杰蒋卫国侯鹏李营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气候因素
国外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40
2012年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面对湿地生态系统是否能维持其碳汇功能等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湿地碳源与碳汇功能时空格局变异最新研究进展;影响湿地甲烷排放的因素;湿地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式;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认为当前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认识的局限性,是导致碳循环成为全球变暖互馈机制中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中国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中国未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即如何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维持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现有碳储存库的功能,以及如何提高已退化湿地的固碳功能及潜力。
栾军伟崔丽娟宋洪涛王义飞
关键词:湿地碳源甲烷气候变化
基于高光谱与多光谱植被指数的洪河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2009年8月中旬,在研究区野外实测沼泽植物冠层的光谱反射率和叶面积指数(LAI),将地面实测的植物高光谱反射率以Landsat-5 TM波段范围为基准进行波谱重采样,以重采样后的光谱反射率计算多光谱植被指数,用几种常见的高光谱和多光谱植被指数建立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统计回归模型,对比这些模型的精度,选出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用各植被指数建立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回归模型分别为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或指数函数;各模型对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反演精度差别较大;在全波段高光谱植被指数中,用全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H-FNDVI(R930,R515)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模型最佳;在常规高光谱植被指数中,用修正简单比率H-MSR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模型最佳;在多光谱植被指数中,用多光谱归一化植被指数M-NDVI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模型最佳。对比发现,由多光谱数据提取的植被指数构建的模型对研究区LAI的估算效果不太理想,而从实测高光谱数据提取的窄波段特有植被指数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模型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表明窄波段植被指数更适合用来监测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
邢丽玮李小娟李昂晟周德民
关键词:沼泽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被引量:60
2015年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为社会提供了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用直观的经济数据揭示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对受益者的直接贡献,使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被纳入经济效益权衡的决策分析中.本文根据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确定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2年为基础年,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区域旅行费用模型、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定量评估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给受益者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12年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总价值为6749.08亿元,其中,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价值分别为4797.57亿元和1929.34亿元,分别占总价值的71.1%和28.6%.对所评估的8项最终服务按其价值大小排序为: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休闲娱乐>非使用价值>释氧>原材料生产>固碳>食物生产.评估结果用直观的数字揭示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对受益者的巨大贡献,不仅能提高管理者和公众的湿地保护认知,也为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基础.评估指标体系为区分湿地生态系统中间服务(功能)和最终服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动态评估和优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方向.
江波张路欧阳志云
关键词:受益者
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最终服务价值评估被引量:23
2015年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为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开展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最终服务(final ecosystem services)价值评估能用直观的经济数据揭示博斯腾湖对人类效益的直接贡献,为博斯腾湖生态保护创建生态补偿等经济驱动机制。本文在分析博斯腾湖区域水资源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最终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2年为基础年,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个体旅行费用模型法和条件价值法评估了博斯腾湖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91.89×108元·a-1,其中径流调节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分别为77.60×108元和8.44×108元,两项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93.63%;对所评价的9项生态系统最终服务按价值量排序,依次为径流调节>休闲娱乐>释氧>原材料生产>固碳>淡水产品>非使用价值>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评估结果用直观的数字揭示了博斯腾湖维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能提高管理者和公众的湿地认知,也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评估方法和评估参数为完善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特征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不同水资源配置方式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协调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方向。
江波陈媛媛饶恩明张路欧阳志云
关键词:生态经济价值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评估被引量:28
2013年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类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年累积NDVI作为指示因子,监测评估了1998—2007年间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长势特征。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总面积为536.59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5.89%。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较大,分别占到相应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53.36%和50.2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三种类型区域的空间叠加关系较好,尤其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叠面积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10%。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分别占各自面积的63.73%和39.15%。(2)对于植被长势总体状况,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中东部的植被状况好于西部。植被状况较差的区域面积为10.59%,植被状况一般的区域面积为29.59%,植被状况好的区域面积为23.44%,植被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为36.3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优先区的植被状况好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大。(3)对于植被长势变化趋势,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状况整体呈现出变好趋势。62.3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较为稳定,22.6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好趋势,14.93%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差趋势。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小。
侯鹏王桥房志王昌佐魏彦昌
关键词:生态保护遥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