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XYY003)

作品数:5 被引量:58H指数:4
相关作者:赵彦春王娟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学理反思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学
  • 2篇认知语言学
  • 2篇连续统
  • 1篇学理
  • 1篇语义
  • 1篇语义特征
  • 1篇证伪
  • 1篇认识论
  • 1篇习语
  • 1篇先验
  • 1篇构式
  • 1篇构式语法
  • 1篇方法论
  • 1篇CL
  • 1篇成性

机构

  • 5篇四川外语学院

作者

  • 5篇赵彦春
  • 2篇王娟

传媒

  • 2篇外语学刊
  • 2篇中国外语
  • 1篇外语教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评构式语法的理论取向与局限被引量:22
2008年
构式语法采取功能主义方法,将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对语言现象进行有悖于传统语法的分析。它把构式看作其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形式—意义的配对,不管是词素还是句子都不存在组合或转换关系,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直接映射,也就是语言不存在层级和递归。词素、短语、句子构成一个连续统,其间没有本质的区别。构式语法注重感知的整合而忽略逻辑的分析,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一方面没有什么不是构式,另一方面任一个构式都是无穷个构式。这一分析方法将造成解释系统的混沌与弥散,自然也就缺少科学所要求的刚性特征。
赵彦春王娟
关键词:连续统
连续统还是二元互斥?——及物性原型观的学理探究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试图论证:语义特征与动词及物性实际上是不相关的,由此揭示语义原型观的悖论性,并维护二元互斥的学理基础。二元互斥表现于动词,即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是泾渭分明的,决定动词根本属性的不是语义特征而是句法结构。论证显示:以原型范畴界定动词属性不能满足科学所要求的充分解释力,也不具有刚性特征。
赵彦春
关键词:语义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取向与实质——认知语言学学理反思之二被引量:16
2009年
认知语言学(CL)颠覆客观主义哲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而提出了相反的假说。本文认为CL的研究取向值得肯定,但由于它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掏空了先验,瓦解了本质,对语言的解释是不充分的。本文对CL的立论基础和相关命题进行质疑和证伪,试图表明:语义与句法属于不同的模块,两者不是决定关系,进而认为基于体验论的种种假设也需要接受演绎逻辑的验证。
赵彦春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识论方法论证伪
习语的界定与形成机制——习语现象对合成性是否构成挑战?被引量:4
2008年
习语可分为词位习语和句位习语,其形成过程是一个语言合成的隐喻过程。词位习语的形成经历了从句法操作到形态操作的转变,该过程伴随语义调变和级阶重组,词位习语在句法结构上占一个节点。句位习语与词位习语的形成机制是一样的,但在逻辑的第一次赋予上只能作句法分析。由于结构上的稳定性,无论词位习语还是句位习语其作为形意匹配与普通符号无异,所以归根结底是一个符号。习语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词位习语属于形态分析,句位习语属于句法分析,但其意义都不可以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所以在意义上是不可分析的。习语的形成由隐喻驱动,但隐喻化是后于语言合成的,而习语作为一个符号或运算单位又与其他成分合成,所以习语现象的存在丝毫不影响语言的合成性。
赵彦春王娟
关键词:习语
先验与本质的缺失——认知语言学学理反思之一被引量:17
2007年
认知语言学的立论基础是经验主义,其理论假设涉及到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它从外因寻求语言的答案,从而偏向心理因素,并与语用研究相融合——它着眼于动态的外在的识解而忽略静态的内在的规律。本文以语言理论的共时与历时为坐标,对CL的渊源、兴起、内涵与学科取向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考察,发现其根本误区在于对先验的否定和对本质的瓦解,由此而崩解了先验与经验、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张力。相应地,它阉割了亚里士多德、洛克等人的思想,同时由于张力的缺失也使其研究泛化乃至神秘化,比如对隐喻的研究——似乎一切都是隐喻,似乎隐喻就是语言。
赵彦春
关键词:CL先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