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1CB711103)

作品数:17 被引量:222H指数:9
相关作者:杨武云李俊魏会廷彭正松卢宝荣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4篇SSR
  • 3篇微卫星
  • 3篇居群
  • 2篇野生
  • 2篇野生大豆
  • 2篇育种
  • 2篇杂交
  • 2篇杂交后代
  • 2篇植物
  • 2篇生大豆
  • 2篇松口蘑
  • 2篇普通小麦
  • 2篇人工合成六倍...
  • 2篇人工合成小麦
  • 2篇种间
  • 2篇微卫星DNA
  • 2篇六倍体
  • 2篇六倍体小麦
  • 2篇进化

机构

  • 7篇四川省农业科...
  • 5篇西华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康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全国兰科植物...
  • 1篇黄龙国家级风...

作者

  • 7篇杨武云
  • 6篇李俊
  • 5篇彭正松
  • 5篇魏会廷
  • 4篇曾云超
  • 4篇杨玉敏
  • 4篇卢宝荣
  • 4篇廖杰
  • 3篇罗毅波
  • 3篇葛颂
  • 2篇孙海芹
  • 2篇杨松杰
  • 2篇姚一建
  • 2篇曹哲明
  • 1篇赵茹
  • 1篇刘世贵
  • 1篇邓晖
  • 1篇郑晓明
  • 1篇陆伟峰
  • 1篇唐思远

传媒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Acta B...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分子标记的野生大豆居群遗传多样性估算与取样策略被引量:28
2006年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最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评价物种及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有效保护和利用生物种质资源的必要条件.以一个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面积约为10000m^2)为研究材料,从中随机选取了100棵植株,分别用3种分子标记AFLP,ISSR和SSR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从这100棵植株中随机抽取不同大小(5~90个个体)的样本(抽样群体)各50次,对其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了计算,旨在探讨利用不同分子标记检测该野生大豆居群的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即位点的预期杂合度(H_e)、Shannon多样性指数(l)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以及随抽样群体样本量的不断增加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分子标记检测到同一野生大豆居群的各种遗传多样性参数值不同;同一居群中的不同样本量对遗传多样性参数的估算值有较大影响;用不同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的估算时,多态位点百分率相对具有可比性;选用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参数来反映居群90%以上的总体遗传变异时需要不同的样本量,当选用多态位点百分率(P)时,30-45个植株才能代表总体90%以上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为评价植物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采用合理的保护取样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茹程舟陆伟峰卢宝荣
关键词:AFLPISSR野生大豆
稻族的系统发育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6年
稻族Oryzeae是禾本科Poaceae中包含多种经济植物的重要类群,现有大约12个属,广布全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由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在理论研究上的代表性,稻属Oryza及其近缘属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形态学和初步的分子证据表明稻族是一个单系类群,但稻族内各属的分类处理和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稻族的起源、地理分布式样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稻族系统学研究的历史,包括稻族的建立及其在禾本科中的系统位置、稻族的族下划分、稻族各属的界定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稻族是单系类群,可分为两个主要分支,相当于传统的两个亚族(Zizaniinae和Oryzinae),但稻族单性花小穗是多次起源的,不宜作为划分亚族的依据;一些单型属(Hydrochloa、Porteresia和Prosphytochloa)的建立得不到分子证据的支持;根据分子钟原理估计稻族两个主要分支(亚族)的分歧时间在大约2000万年前,而稻属和近缘属假稻属Leersia的分歧时间为1400万年;稻属内主要类群的分歧时间在900万年前左右。此外,本文还对稻族的生物地理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稻族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郭亚龙葛颂
关键词:禾本科系统发育进化生物地理学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被引量:17
2007年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廖杰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人工合成小麦微卫星DNA
基于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的野生大豆居群采样策略被引量:38
2006年
筛选了17对SSR引物对山东省垦利黄河口自然保护区野生大豆(G.soja Sieb.et Zucc.)居群892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随样本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以SSR的多态性为参照对该居群内的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种群的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2.88,预期杂合度(He)为0.431,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为0.699,多态位点比率(P)为100%.以计算机模拟方法随机抽取该居群不同个体组成的抽样样本,并计算各样本的多样性指数与样本量变化的回归关系,发现27-52个样本即可达到居群总体多样性水平的95%.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该居群遗传结构的斑块大小约为18m.该研究为野生大豆居群的合理取样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维岳周桃英钟明卢宝荣
关键词:野生大豆SSR
濒危植物独花兰的形态变异及其适应意义被引量:54
2005年
采用ANOVA和UPGMA等方法对濒危植物独花兰(Changnieniaamoena)分布于庐山、新宁和神农架3个地点的12个自然居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和地理变异式样及其可能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庐山居群13个性状的平均观测值均高于新宁和神农架居群。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CV值)为0.02–0.30。尽管同一性状在不同居群中的变异程度较大,但总体而言,花部器官的变异性比营养器官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个地区间多个形态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UPGMA聚类分析也表明这3个地区分别形成明显不同的分支。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架地区龙门河和关门山两个地点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而这种形态分化是以传粉者为媒介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营养器官之间、花部器官之间,以及营养器官与花部器官之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上述结果对进一步了解独花兰的适应机制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孙海芹李昂班玮郑晓明葛颂
关键词:地理分化UPGMA聚类分析濒危植物独花兰营养器官自然居群
松口蘑复合种形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被引量:17
2004年
松口蘑复合种含有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 (也称松茸)、北欧口蘑T. nauseosum、喜栎口蘑T. zangii和美洲口蘑T. magnivelare等4个分类单元。在对来自中国、日本、法国、西班牙、瑞典、芬兰和美国的标本进行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松口蘑、北欧口蘑、喜栎口蘑形态十分接近,它们的分类地位应该重新考虑。美洲口蘑和它们的差别也不大。对松口蘑复合种的寄主和地理分布也进行了总结,发现松口蘑和美洲口蘑的寄主范围较广,寄主专化性不强,而北欧口蘑和喜栎口蘑的寄主比较专一。在地理分布上,松口蘑和美洲口蘑形成亚洲—北美地理替代种的分布格局;松口蘑和北欧口蘑形成欧亚间断分布的分布格局;喜栎口蘑的地理分布范围完全包含在松口蘑的分布范围中。松口蘑复合种种类的分布区和它们各自寄主的分布不一定完全相同。在松口蘑复合种内,北欧口蘑和松口蘑已被认为是同一个种,而其余两个分类单元的分类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曹哲明姚一建
关键词:形态学特征分类学地位松口蘑
中国傻松口蘑研究概况
1 引言傻松口蘑(Tricholoma bakamatsutake Hongo)为松口蘑[T.matsutake(Ito.&Imai)Sing.,也称松茸]的近缘种之一,二者形态很接近,均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
邓晖曹哲明姚一建
关键词:松口蘑上海农科院
文献传递
四川黄龙沟森林植被中兰科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和相关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四川黄龙沟内分布着十分丰富的兰科植物(19属30余种),并且部分种类在沟内形成优势群落。目前尚不清楚在群落中这些兰科植物种之间作用关系。运用种间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对黄龙沟森林植被兰科植物群落中的24个优势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表明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包括无苞杓兰(Cypripedium bardolphianum)、黄花杓兰(C.flavum)、二叶红门兰(Orchis diantha)、广布红门兰(Orchis chusua)、少花虾脊兰(Calanthe delavayi)和西藏杓兰(C.tibeticum),主要分布在光线充足但又具有一定遮荫条件的环境中;另一组包括筒距兰(Tipularia szechuanica)、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珊瑚兰(Corallorhiza trifida)、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布袋兰(Calypso bulbosa)、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 minutiflora)和小叶对叶兰(Listera smithii),它们主要分布于荫蔽的环境中。这些兰科植物在组内大多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间大多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黄龙沟兰科植物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可能产生了分化。
黄宝强罗毅波于飞海唐思远董立安德军
关键词:兰科植物种间关系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ollination Biology of an Endangered Orchid, Changnienia amoena, in Shennongjia被引量:10
2003年
Changnienia amoena Chien is a monotypic species and endemic to China, and was listed on the Chinese Red Book in 1992. The species was once abundant but has become rare and endanger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unduly commercial collections. Previous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is species has very low and even no fruit set, and the pollinators are not observed before this report. The present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Shennongjia, Hubei Province during the spring of 200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mbus (Diversobombus) trifasciatus Smith, B. imitator Pittion and one species of Apis visited the flowers of the orchid, but only B. tritasciatus could carry pollinaria on its body and was the legitimate pollinators of C amoena. During 113 h of observation, only nine visitations were recorded. The bumblebees mainly appeared during 12:00-15:00 during the day. Bumblebees stayed in a flower only a few seconds and never more than ten seconds. The flowers would persist in fresh for about three weeks when they were not pollinated, but 3 or 4 d after pollinated, the pollinated flowers underwent a series of color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stalk elongation and ovary swelling. Therefore, stalk elong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n index of fruits set. Artificial pollination indicated that C amoena is a highly self-compatible and outcrossing species, but dependent on pollinators for fruit set. Based on the field observations, we concluded that pollination system of C amoena is deceptive. The fruit set in nature is not very low (26.98% on average) compared to other deceptive orchid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small population sizes. The number of pollinia removal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fruit set,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some degrees of pollinia wasting in C amoena.
孙海芹罗毅波葛颂
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川麦42和川农16是四川省近年育成的两种不同类型高产小麦品种。本文选用250对微卫星(SSR)标记引物对两个品种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了遗传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250对引物均能扩出清晰地条带,其中129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存在多态性差异,占引物总数的51.6%;这为进一步利用川麦42 X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标记川麦42和川农16的一些重要基因奠定了基础。
廖杰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川农16川麦42SS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