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J-5)

作品数:23 被引量:284H指数:11
相关作者:刘孟雨董宝娣翟红梅师长海沈彦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石家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农田
  • 5篇水分
  • 5篇土壤
  • 5篇小麦
  • 5篇灌溉
  • 4篇蒸散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冬小麦
  • 3篇生态
  • 3篇水分利用
  • 3篇土地利用
  • 2篇蒸散量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壤水
  • 2篇农田生态
  • 2篇系统服务功能
  • 2篇小麦农家品种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遗...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石家庄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河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河北省土地整...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澳大利亚新南...
  • 1篇河北省农业厅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作者

  • 6篇刘孟雨
  • 5篇沈彦俊
  • 5篇董宝娣
  • 5篇师长海
  • 5篇翟红梅
  • 4篇杨静
  • 4篇刘金铜
  • 4篇乔匀周
  • 3篇李东晓
  • 2篇元媛
  • 2篇靳占忠
  • 2篇张玉翠
  • 2篇安调过
  • 2篇许红星
  • 2篇马凤娇
  • 2篇郭伟志
  • 2篇杨凡
  • 2篇朱占永
  • 2篇张海力
  • 1篇刘昌明

传媒

  • 1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节水灌溉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13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被引量:19
2014年
农田从供给、调节和支持三个方面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消耗着其他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对其投入的资源,并且农田还提供了很多无益甚至有害的负服务。本文构建了基于能值分析框架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代表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其消耗的资源、生态系统正服务、负服务产出3个方面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并构建基于生态服务的综合评价指标来探究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农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2.75×1020sej),其中人类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最大(2.52×1020sej);农田提供的正服务(6.40×1020sej)主要是供给服务(3.70×1020sej),负服务供给中(2.02×1020sej),调节负服务比重最大(1.83×1020sej);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远小于1,且逐渐降低,综合评价农田属于严重的消费型系统。
马凤娇刘金铜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能值分析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
柴达木流域参考作物蒸散变化成因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11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并分析了1970年-2010年以来柴达木流域参考作物蒸散(ET0)对气候变量的敏感性及气候变量对ET0的影响。结果表明:(1)41年来柴达木流域的ET0以-17.8mm/10a的变化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很可能与风速和净辐射的减小有关。(2)ET0对净辐射最敏感,对气温的敏感性最低,且气温的敏感性最不稳定。ET0对实际水汽压的敏感性逐年减小,而对净辐射、气温和风速的敏感性逐年增大。(3)风速是柴达木流域对ET0贡献最大的气候变量;尽管气温的相对变化(64.4%)远远大于风速的相对变化(49.9%),但贡献却小于风速;净辐射和实际水汽压对ET0减小的贡献不明显。结果显示气温对ET0的变化为正贡献,而风速、净辐射和实际水汽压对ET0的变化均为负贡献。
张存桂刘峰贵沈彦俊郑双飞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贡献率
河北省38°N生态样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被引量:10
2011年
河北省38°N生态样带是一条由太行山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滨海平原区组成的典型生态样带。论文引进区域修正系数和环境成本系数对前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模型进行改进,并对该生态样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该生态样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由334.83×108元增至360.13×108元,但食物生产功能价值持续减少,累计减少了4.67%。太行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为西高东低,主要由林地和草地提供;山前平原区和低平原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较低且分布均匀,主要由农田提供;滨海平原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价值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主要由水体和湿地提供。
元媛靳占忠刘宏娟谭莉梅刘浩杰刘慧涛张广录刘金铜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土地利用变化
Geo-information Tupu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Haihe River Basin被引量:2
2012年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use in Haihe River Basin (HRB)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land use conversion, changes of inten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is region. [Method] With the suppor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land use maps of the study area in 40 years (1970-2010) were in- terpreted and plotted. Four kinds of tupu, namely, land use change tupu, process tupu, arising tupu and evolution mode tupu were built through the spatial overlay of the land use maps to analyze the change rules of land use patterns. [Result] The conversion of arable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w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HRB for the 40 years; the area of non-stable region accounted for 35% of the total, indicating that the land use changed remarkably, thus, it was nec- 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land management in HRB; the new conversions to all land use patterns were all the lowest in 1980-1990, indicating that land use changed slowly during this period.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ansfer matrix method, geo-information tupu has obvious advantage in analyzing land use changes that it can demonstr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 region, display the multi-dimensional spatial information.
朱占永郭伟志张海力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定量探求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强度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解译并绘制了研究区40年(1970~2010年)5期(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叠加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过程图谱、涨势图谱和演变模式4种图谱,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整体上看,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40年来海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非稳定区域面积占到35%,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强土地科学管理十分必要;1980~1990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新增转化均最小,形成了增量波动低谷,表明在此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最为平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转移矩阵法相比,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展示兴趣区的空间位置分布,表现出多维空间信息。
朱占永郭伟志张海力
关键词: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三个小麦农家品种的苗期抗白粉病遗传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对3份小麦农家品种‘矮秆芒麦’、‘红头麦’和‘大红头’进行苗期抗性的遗传分析,研究它们的抗白粉病遗传特点,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将这3份小麦农家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正、反杂交,获得了F1和F2代。利用白粉菌E09菌株,分别对这3份农家品种、感病亲本‘铭贤169’以及各自的F1和F2代植株进行抗性鉴定。调查统计的数据经卡方测验分析其符合度。[结果]这3份农家品种对白粉菌E09菌株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结论]3份农家品种对石家庄本地区的混合白粉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抗性,并且对E09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可以进一步对它们进行分子标记及定位研究,为其作为抗源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赵小华许红星李秀全安调过
关键词:小麦抗性白粉病
栾城县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负效应综合评价被引量:38
2011年
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半自然半人工化特性,其既接受相邻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也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正、负双面性影响。本文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建立了高产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负效应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并利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对2008年栾城县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负效应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栾城县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负效应价值分别为46.20×108元和4.05×108元;2)农产品生产功能价值为17.61×108元,是栾城县农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服务功能;3)不合理的农业活动造成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效益的下降,扣除环境成本后的净效益值与农产品价值之比由扣除前的2.62:1降低为2.39:1;4)地下水资源紧缺是栾城县农田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其造成的环境成本占总环境成本的76.0%。
元媛刘金铜靳占忠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为阐明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9—10月,根据河北38°N带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代表性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河北38°N生态样带,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9.03 kg·m^-2、4.26 kg·m^-2和3.51 kg·m^-2。低山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低山丘陵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明显提升了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水平。另外,低山丘陵地区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林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分别为19.45 g·kg^-1、7.89 g·kg^-1和7.55 g·kg^-1,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3个地区分别为7.70 g·kg^-1、7.09 g·kg^-1和6.00 g·kg^-1。在整个生态样带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各个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程度不同。低山丘陵地区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最大,其次为山前平原地区,滨海低平原地区变幅最小。低山丘陵地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林地,农田最小;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农田略大于林地;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林地最大,其次是荒地,农田最小。鉴于上述情况,从固碳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建议:低山丘陵区大力发展林业产品和旅游业;山前平原区集中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滨海地平原区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推广棉花种植。
张楠楠张万军曹建生刘秀萍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低山丘陵区
华北平原典型井灌区农田水循环过程研究回顾被引量:15
2011年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在农田水分循环和水量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和进展。目前,对于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的蒸散耗水量及其结构(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有较详细的研究结果。全年总蒸散量多年平均870 mm,每年亏缺的350 mm左右需要靠提取地下水保证;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蒸发的深度在地表下20 cm处,而植物蒸腾耗水也主要是利用0-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对于土壤深层渗漏量和地下水接受垂直补给的问题,不同研究结果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尚需更精细的试验来确定。对于区域水量平衡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评价和管理,目前急需重点开展区域蒸散量的精确估算和模拟研究,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和不同农业种植方式的水量平衡与水分转化过程研究。
沈彦俊刘昌明
关键词:能量平衡华北平原井灌区
以栾城试验站为研究基地的科研论文发表情况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运用CNKI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两大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统计了1981年到2010年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科学研究的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结果表明:所检索到的过去30年发表的论文为1 151篇,其中中文论文920篇、英文论文231。1981-2010年,年度发表论文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01年以前发表的科技论文主要以中文论文为主,2001年以后英文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速度为22.4%;中文论文2005年达到高峰后逐年减少。论文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山东等地,与国外合作单位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论文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为: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玉米、产量、土壤水分等。开展研究所得到的资助项目主要以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科研计划项目为主,其次为地方科研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相对较少。论文发表的期刊来源主要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华北农学报》、《Hydrological Processes》、《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Plant,Soil and Environment》、《Irrigation Science》。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为5.6次,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为6篇,引用次数超过50次的论文为34篇。
李荣娥冯学赞
关键词:发表论文文献计量分析CNKIISI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