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34)
- 作品数:3 被引量:66H指数:3
- 相关作者:文力刘静韦伟孙若昧石耀霖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被引量:16
- 2010年
- 同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最直观的表现。地表破裂带的精细填图对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及发震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5.12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同震破裂带南部的虹口乡区段开展了较为精细的填图工作,该区段地表破裂带的平面几何和同震位移特征沿走向均显示出公里尺度的横向变化和复杂性。根据同震破裂不连续性特征可把地表破裂分为4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深溪沟段、庙坝段、高原新村段和八角庙段。其中,深溪沟段和八角庙段同震垂直位错较大,达5~6m;庙坝段同震垂直位移量普遍较低,1~2m或更低;在高原新村附近,地表破裂带分为近平行的南北两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南支以南东盘逆冲抬升为主,这与与映秀-北川同震破裂总体北西盘抬升的性质相反。本文对高原新村附近的反向陡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是破裂在从深部往上扩展的过程中,在浅表部位顺着发育在虹口东南部的大鱼洞-龙溪飞来峰后缘的具南东倾向的断面继承而成。与北川沙坝附近的反向陡坎一样,说明老断裂带构造几何特征对单次地震破裂的扩展有牵引作用。最后,讨论了八角庙有切割关系的两组断层擦痕的地震学和地质学意义,指出可能指示了映秀-北川断裂面上局部区段震前的初始应力水平较低。
- 刘静孙杰张智慧文力邢秀臣胡古月许强
-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
-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层析成像及汶川地震成因探讨被引量:33
- 2010年
- 利用云南、四川地震台网记录到的3594个地震事件的71670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求得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清晰地显示了川滇菱形块体以及松潘-甘孜块体在中、下地壳深度处低速异常显著,而四川盆地在该深度处以高速为主要特征,我们的成像结果为下地壳流模型提供了地震学方面的证据.下地壳流在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后,深部物质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向上逆冲推覆,导致应变在龙门山断裂带脆性地壳内高度积累,应变能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突然释放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在26°N以南地区的上地幔顶部低速异常明显,结合各向异性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影响了该区上地幔顶部的波速结构,并且软流圈热物质在长期的流动过程中造成了扬子克拉通在西南部的减薄.
- 韦伟孙若昧石耀霖
-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川滇菱形块体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
- 活动构造对高原边界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8
- 2012年
- 利用穿过龙门山地区的河流水文与泥沙资料估算该地区现代侵蚀速率,进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年代尺度的现代侵蚀速率空间分布表明,高侵蚀区分布于控制高原边界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和岷山活动断裂带附近且位于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范围内,其值达0.5~0.8mm/a。在地形上,该高侵蚀速率区对应于陡峭高原边界的地形陡坡带。自龙门山断裂带向高原内部,侵蚀速率快速降低,在距离断裂带北西200km的地区侵蚀速率小于0.05mm/a。河流输沙量估算的现代侵蚀速率值与河沙宇宙成因核素估算的千年时间尺度的流域平均速率和低温热年代学方法估算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单点平均侵蚀速率基本一致。季风降雨在龙门山地区也存在自东南向北西递降的趋势,但年降水量自山前的1000mm到高原内部的600mm的递减梯度较小,不足以解释侵蚀速率的一个数量级的减小。气候对侵蚀作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时间域随季风降雨强度的年及季节性波动而震荡,最突出的表现为80%~90%侵蚀产物在6~9月被季风降水输移出去。逆冲断裂上盘宽约50km的高侵蚀区以及与地形陡坡带的对应性,体现了断裂上盘物质在从较平的断坪向较陡的断坡区运移过程中抬升增加的侵蚀卸载均衡。0.5~0.8mm/a的抬升剥蚀率与该地区已知的1.4~3.0mm/a的水平缩短速率匹配,说明龙门山高原边界地形处于通量平衡态,且上地壳缩短与龙门山边界的陡降地形是匹配的。
- 文力刘静M.Oskin曾令森王伟
- 关键词:河流输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