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23) 作品数:13 被引量:133 H指数:5 相关作者: 吕达仁 万卫星 陈泽宇 石耀霖 任志鹏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脉冲扰动的响应 从基本的大气运动方程出发,采用二维全隐欧拉格式(FICE)建立极坐标下二维声重波传播的数值模式.对小振幅高斯形态声重波传播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式能够再现声重波波包向上的稳定传播过程.应用此数值模式模拟了在没有背景... 骆遥 熊建刚 万卫星关键词:声重波 脉冲扰动 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基于CHAMP卫星观测数据对热层大气密度的经验正交分析 对2003年(太阳活动较高年)至2007年(太阳活动低年)CHAMP卫星的热层大气密度观测数据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了400 km高度上白天平均大气密度ρ的太阳活动周变化与年度变化等不同变化分量.研究结果... 周旭 万卫星 赵必强 乐新安 任志鹏关键词: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CHAMP卫星 文献传递 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脉冲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1 2008年 从基本的大气运动方程出发,采用二维全隐欧拉格式(FICE)建立极坐标下二维声重波传播的数值模式.对小振幅高斯形态声重波传播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数值模式能够再现声重波波包向上的稳定传播过程.应用此数值模式模拟了在没有背景风场和存在背景风场条件下中高层大气对10km高空处近似脉冲点源扰动的响应过程,获得了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脉冲扰动响应的图像.结果表明,电离层高度对重力波扰动的响应不但出现在激发源激发之后,还与激发源具有较大距离,扰动的幅度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有背景风时,顺风情况下重力波波动传播路径较逆风情况下平缓,且传播的水平距离比逆风情况下远,波动的振幅较逆风情况下弱,逆向背景风场能够加速重力波向上传播.同时,模拟还表明脉冲扰动正上方可以激发产生一种以6 min为主要周期,具有声学分支特性的快速波动.本文模拟的扰动结果与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引起的电离层TEC扰动具有类似的图像. 骆遥 熊建刚 万卫星关键词:声重波 脉冲扰动 数值模拟 基于真实地磁场的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 地磁场作为电离层电动力学过程的背景磁场,对全球电离层发电机过程以及电离层电场、电流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电离层电场经度结构等精细问题时,以往模拟中经常采用的偶极场近似过于粗糙和理想化.基于电离层发电机理论,通过改... 任志鹏 万卫星 魏勇 刘立波 余涛关键词:电离层电场 文献传递 基于真实地磁场的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 被引量:2 2008年 地磁场作为电离层电动力学过程的背景磁场,对全球电离层发电机过程以及电离层电场、电流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电离层电场经度结构等精细问题时,以往模拟中经常采用的偶极场近似过于粗糙和理想化.基于电离层发电机理论,通过改进原有电离层电场模式,在改良的APEX坐标系下发展了一个电离层发电机模式.该模式较为灵活,地磁场既可采用较为真实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也可采用理想的偶极场,中性风场和电导率由经验模式的输出参数计算得出.采用逐线法求解电势的偏微分方程得到中低纬电离层静电势、电场和电流的时空分布.模式较好的再现了电离层电势、电场和赤道电集流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可应用于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电动力学过程的相关研究。 任志鹏 万卫星 魏勇 刘立波 余涛关键词:电离层电场 东亚MLT区域平均纬向风再评估--WINDII测量分析结果 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利用1991年11月至1997年8月期间美国WINDII/UARS获得的风场测量数据对东亚上空纬向风进行考察.研究结果给出了位于120°E子午圈中90-120km之间平均纬向风的典型结构及其季节特征,与在武汉开展流星雷达探测结果进行比较的结果说明卫星测量分析结果在对季节特征的描述方面与地基测量有相当好的一致性;较好的一致性还表现在与过去从HRDI/UARS数据中得到的月平均纬向风.这些说明卫星探测结果有相当好的代表性.与国际标准大气CIRA-86月平均纬向风开展比较的结果显示,从100km高度开始这两种卫星数据分析结果都与CIRA-86结果表现出严重偏离,例如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某些高度,CIRA-86纬向风在全年的大部分时段中表现出与卫星数据分析结果风向不一致.分析结果还显示WINDII纬向风和HRDI纬向风分析结果之间表现出一个幅度约20m·s^-1的系统偏差,考虑到本文分析过程中采用了通过归并36天测量数据来消除周日变化影响的方案,同时参考其他研究工作中对MLT纬向风周日潮幅度的描述,两种卫星数据分析结果之间的系统偏差可能部分来自大气潮汐的影响. 吴振 陈泽宇 彭勇刚 陈洪滨 王振会 吕达仁关键词:MLT 纬向风 电离层经度变化波数谱成分与高层大气潮汐模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11年 电离层沿经度方向变化的3波(WN3)和4波(WN4)经度波数谱成分与高层大气中周日东向2波(DE2)和3波(DE3)潮汐模之间密切相关.利用由JPL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数据计算出的总电子积分含量(TEC)的纬度积分ITEC,以及TIMED卫星搭载的TIDI仪器观测到的MLT(Mesopause and lower Thermosphere)高度上的大气水平风场,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出不同的电离层经度变化的波数谱成分和不同的大气潮汐模,比较了WN3和WN4等波数谱成分与DE2,DE3等潮汐模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发现WN3,WN4的变化分别与DE2,DE3中纬向风分量的变化一致,而与其子午风分量没有明显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将电离层经度变化波数谱成分WN3和WN4分解为"潮汐模",结果显示"DE2"和"DE3"各自在WN3和WN4中起主导作用,它们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也同DE2,DE3潮汐类似.最后,复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电离层WN3中的"DE2"与大气DE2潮汐的纬向风分量在北半球有很好的相关性,电离层WN4中的"DE3"则与大气DE3潮汐的纬向风分量在整个中低纬地区相关程度很高;与此同时,子午风分量对电离层"DE2","DE3"的贡献很微弱.这些都说明大气DE2,DE3潮汐的纬向风分量是引起电离层WN3,WN4的重要因素. 穆文锋 万卫星 任志鹏 熊建刚青藏高原GPS位移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成因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0 2009年 GPS测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水平位移场在其东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呈顺时针转动,其地球动力学成因难以在二维模型中模拟.由于青藏高原地壳巨厚、下地壳温度高,岩石层流变性质可能会呈现脆性的上地壳、柔性的下地壳和黏滞系数较大的岩石圈上地幔,在岩石圈下又存在黏滞系数较低的软流层的复杂分层流变结构.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三维球坐标系下的Maxwell体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块推挤下的变形.模拟结果显示,柔软下地壳的存在使整个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下表现为整体抬升,高原南缘和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抬升迅速,而由于周边地块下地壳相对较硬而封闭、仅高原东南部存在高温柔软的通道,青藏高原软的下地壳的存在还使得高原整体隆起达到一定高度后,下地壳和软流层的物质向东、东南流动,并拖曳上地壳作类似运动,形成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转动. 曹建玲 石耀霖 张怀 王辉关键词: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从震后形变探讨青藏高原下地壳黏滞系数 被引量:35 2008年 青藏高原下地壳黏滞系数究竟是多少,已成为深入定量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它的数值量级将极大地影响定量模拟的结果.为了获得青藏高原下地壳的黏滞系数,从3条途径对该参数进行了计算:一是基于对青藏高原深部温度状态改进了的估计,用流变定律和GPS求得的应变速率对高原北部下地壳黏滞系数重新进行了估算,获得的昆仑山地区中地壳等效黏滞系数为10^20~10^22Pa.S量级,下地壳等效黏滞系数在10^19~10^21 Pa.s之间.二是用3种流变模型对2001年昆仑山Ms8.1级地震震后跨断层GPS站点记录到的震后变形进行了模拟,得到的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7 Pa.s量级.三是用黏弹性模型对炉霍地震后的跨断层形变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的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伸Pa.s量级.前人研究等效黏滞系数时忽视了等效黏滞系数与应变速率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结果协调地解释了实验室实验、大地震后较短时期的变形和大地震后较长时间变形下,其等效黏滞系数存在差异的问题. 张晁军 曹建玲 石耀霖关键词:应变速率 震后形变 DE3潮汐的全球结构 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美国卫星TIMED在2002~2006年期间取得的温度数据(L2Aver1.07 SABER/TIMED数据)提取了中间层和低热层(MLT)大气热力潮汐信号,并且利用Hough模分解(HMD)方法考察了DE3潮汐的全球结构.HMD分析结果显示DE3潮汐主要受前两个Hough模的影响,而包括衰减模在内的其他Hough模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根据HMD分析结果,给出了MLT区域中DE3潮汐活动的中心高度,指出其活动的中心主要受第一传播Hough模,(-3,3)模的控制,出现在110km高度,表现出稳定的单峰年变化(出现在北半球夏季).还发现(-3,3)模表现出以2a为周期的年际变化,它同时清楚地反映在110km高度附近DE3潮汐振幅活动中.在分析时段内,与(-3,3)模2a变化位相一致,DE3潮汐在2002和2004年分别出现显著增强的活动,其中心振幅达到12K以上.分析结果还指出,在100km以下高度,第二传播Hough模,(-3,4)模,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使得这里的DE3潮汐活动表现出关于赤道反对称的结构;另外,(-3,4)模表现出双峰年变化的特征,并且在中间层下部区域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与此对应,中间层下部的DE3潮汐活动中心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两个季节中,并且交替地出现在赤道以南和赤道以北的热带地区. 陈泽宇 吕达仁关键词: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