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4169)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泽沛彭小龙杜志敏王毅卞小强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篇压裂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液相
  • 1篇液相吸附
  • 1篇实验测试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方法
  • 1篇体积
  • 1篇体积压裂
  • 1篇天然气
  • 1篇物性
  • 1篇物性参数
  • 1篇相变
  • 1篇相态
  • 1篇裂缝
  • 1篇煤层气
  • 1篇CO
  • 1篇次生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

  • 2篇杜志敏
  • 2篇彭小龙
  • 2篇李泽沛
  • 1篇卞小强
  • 1篇朱苏阳
  • 1篇李传亮
  • 1篇王毅

传媒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三重介质模型的体积压裂后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方法被引量:9
2016年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来描述不同区域渗透率变化与气体吸附解吸过程。新建模型考虑了页岩气的吸附机理,将基质作为气源,将二级次生裂缝与一级次生裂缝视为2个等效的多孔连续体,压裂主裂缝则作为离散裂缝予以描述。对比新建模型与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结果后发现,所建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计算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均高于双重介质模型,结合双重介质模型模拟产量一般低于实际产量的情况,认为采用考虑天然裂缝的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水力压裂井的产量变化。各级裂缝渗透率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对累积产气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当采取措施提高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累积产气量影响并不明显。
李泽沛彭小龙王毅
关键词:页岩气体积压裂数值模拟
高含CO_2天然气相变及其物性参数实验测试被引量:8
2013年
实验确定高含CO2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口是否发生相变以及准确测试高含CO2天然气的物性参数是安全高效开发该类气田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用加拿大DBR公司的JEFRI相态分析仪,测试了高含CO2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口的相态变化特征和高含CO2天然气的物性参数(偏差系数、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高含CO2天然气不发生相变;随着压力增加,气体偏差因子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出现在15 MPa左右),体积系数和压缩系数均减小(低压下减小的幅度大于高压),密度增加;随着CO2含量的增加,气体偏差因子减小,密度增加且高压下增加的幅度较低压下明显,体积系数和压缩系数均无明显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偏差因子增大且在15 MPa左右变化幅度最大,体积系数增大且低压下增大的幅度较高压下明显,密度降低且高压下降低的幅度较低压下明显,压缩系数影响很小。
卞小强杜志敏
关键词:天然气相态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逸散被引量:2
2016年
分析煤层气的赋存方式、成藏过程以及开采过程中的逸散问题,通过定义逸散速度比与逸散距离比,提出了判断煤层气在开采过程中是否发生逸散的条件,模拟计算了开采过程中的煤层气逸散量及其分布情况,同时研究了围岩渗透率、煤层的初始含气量以及气井产量对煤层气逸散量的影响。若煤层气逸散距离比大于逸散速度比的最大值,则可以认为煤层气无法发生逸散。实例计算表明,距离井筒越远越容易发生逸散;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逸散可以损失10%~15%储量,超过占储量10%的煤层气是在开采初期逸散的。高含气量和低含气量的煤层气在开采过程中的逸散量较少,而中等含气量的煤层气逸散较多。减少开采过程中煤层气逸散量的关键是在煤层中快速建立生产压差,实现开发初期的快速生产。
朱苏阳李传亮杜志敏李泽沛彭小龙
关键词:煤层气液相吸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