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作品数:61 被引量:989H指数:15
相关作者:姚丽贤房世波何兆桓李国良周昌敏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广州市国际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8篇天文地球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电子电信
  • 4篇电气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养分
  • 8篇土壤
  • 6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5篇香蕉
  • 4篇遥感
  • 4篇园土
  • 4篇荔枝
  • 4篇蕉园
  • 3篇电压
  • 3篇土壤养分
  • 3篇无线
  • 3篇香蕉园
  • 3篇荔枝园
  • 3篇荔枝园土壤
  • 2篇氮磷钾
  • 2篇冬小麦
  • 2篇养分肥力
  • 2篇养分限制因子
  • 2篇养分状况

机构

  • 13篇广东省农业科...
  • 12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电子科技大学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湖南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农业机械...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四川电力科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13篇姚丽贤
  • 12篇李国良
  • 12篇房世波
  • 12篇何兆桓
  • 8篇周昌敏
  • 8篇杨苞梅
  • 5篇周修冲
  • 3篇张韧
  • 3篇张新时
  • 3篇王辉赞
  • 3篇谭凯炎
  • 2篇安玉柱
  • 2篇刘威
  • 2篇国彬
  • 2篇焦俊军
  • 2篇樊彩梅
  • 2篇吴广宁
  • 2篇沈斌
  • 2篇龚光彩
  • 2篇付长营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造纸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林产工业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食品科技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电子技术(上...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3篇2011
  • 7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1994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株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13
2013年
确定马铃薯窖储主要真菌病害马铃薯干腐病的致病菌株,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具有典型马铃薯干腐病症状的薯块中分离获得了2个镰刀菌菌株,通过生物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根据测定菌株的生长速度、菌丝形状、菌落色泽、基物表面色泽等初步确定2个致病菌株为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两菌株对离体块茎的致病率分别为41.05%和72.20%。2个菌株的ITS序列与GeneBank中的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的完全一致,相似度均达到100%,也验证了依据传统特征的鉴定结果。明确了黄色镰刀菌为我国马铃薯干腐病的致病菌。
李凤兰蒋先锋史丽娟韩锋魏琪冯艳忠闵凡祥郭梅李学湛
关键词:马铃薯干腐病镰刀菌ITS分子鉴定
珠江三角洲巴西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从植株长势、叶片光合特性和养分状况、果实品质、产量及种植效益等方面探讨了珠江三角洲主栽品种巴西蕉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1 680~2 160株/hm2范围内,提高第一造蕉种植密度可明显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种植利润,但植株生长延迟,叶片(尤其是下位叶)光合作用下降,叶片N、K、Mg养分含量受到影响,单株产量下降,收获推迟;第二造蕉调整至相同密度时,第一造蕉密度较大的处理使其第二造蕉植株长势受到较大影响,但叶片N、K养分含量却显著提高,最终使第二造蕉产量接近、收获时间也基本一致。结合香蕉收获时间及种植效益,提出在不降低株产及果实品质的前提下,春种第一造蕉的适宜种植密度约为1 920株/hm2。
李国良姚丽贤张政勤周修冲涂仕华
关键词:巴西蕉种植密度光合特性叶片营养
自由水面多泵运行模拟方法研究
2009年
模拟了一口施工废井改造为集水井后的流动进程.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并将VOF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模拟不同水泵机组运行台数、水泵机组布置形式以及水泵吸水口安装高度对进水池内水流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VOF模型可以用于这类具有自由水表面的集水井流动,并且得到了实验工况下的井水在据表面深度0.6m处的速度矢量分布,横向速度云图,以及纵向速度云图.模拟结果表明:井内等压线不水平.
王萍雷文俊龚光彩焦俊军
关键词:VOF方法数值模拟
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被引量:42
2011年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麦生长期,对小麦的生长有利,但同时病虫害越冬基数也增加,对农作物不利;荒漠化及气候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异常天气增多等将导致对农牧业生产极为不利的影响。
韩国军王玉兰房世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农牧业
海洋水色卫星数据在南海海域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海洋水色卫星作为一种光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南海海域的海温、叶绿素a浓度等多个海洋环境参数的监测,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初级生产力、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等参量的测量。南海海域作为台风多发海域,海洋环境变化受台风影响较大。文章通过比较台风过境前、过境期间及过境后的海温、叶绿素a浓度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台风过境期间,海温下降,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由于海水的垂直泵吸作用而上升,这一增加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从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石立坚邹斌马超飞
关键词: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
苔藓结皮影响干旱半干旱植被指数的稳定性被引量:6
2011年
植被指数是表征大尺度下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参数,所以得到准确的植被指数就显得至关重要。苔藓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极地和亚极地区分布广泛,且干、湿苔藓结皮光谱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干湿交替频繁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是否对区域植被指数产生影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国内外未见研究报道。该文以最常用的植被指数NDVI为例,重点分析了苔藓结皮干、湿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区域NDVI值。研究得出,100%盖度的湿苔藓结皮NDVI值(0.657)较干苔藓结皮NDVI值(0.320)提高0.337,比干苔藓结皮高1倍多,干、湿苔藓结皮NDVI值达到0.000水平差异显著;研究区苔藓结皮的平均盖度为12.25%,线性混合光谱模型分析得出,湿苔藓结皮较干苔藓结皮可以使研究区区域NDVI提高0.04(14.3%);由于苔藓结皮的存在和干旱半干旱区降雨的不稳定性,必然造成该区域短时间内NDVI变化的不稳定。
房世波张新时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被引量:95
2011年
利用1979-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08期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日趋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都呈增加趋势;各类灾害中,旱灾和霜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呈增加趋势,风雹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变化不大呈略微下降趋势,而1989-1998年段水灾严重。(2)旱灾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2),其次是水灾(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4),再次是风雹,而霜冻成灾面积最小。(3)在区域分布方面,旱灾灾情华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东北,再次是西北;水灾和旱灾的轻重程度往往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华中的水灾最严重,其次为华东、华南和西南;风雹灾情的轻重程度在我国的分布也有较强的区域性,华北、西北和东北是风雹的重灾区;霜冻分布各区域差异较小,西北和华中的灾情相对较重。
房世波阳晶晶周广胜
关键词:气象灾害干旱水灾霜冻风雹
速生材杨木P-RC APMP浆和桉木漂白化学浆间的协同效应被引量:3
2011年
两种不同游离度(CSF)(480 mL和250 mL CSF)的速生材杨木P-RC APMP浆分别与桉木漂白硫酸盐浆(BKP)(CSF425 mL)混合,通过研究混合浆在物理性能和光学性能方面的变化,探讨了杨木P-RC APMP浆和桉木BKP浆之间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低游离度的杨木P-RCAPMP浆与桉木BKP浆混合后,能够在抗张强度、抗张能量吸收、湿抗张强度和撕裂度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混合浆的松厚度和不透明度随杨木P-RC APMP浆配比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混合浆的白度会受到较低白度的杨木P-RC APMP浆的影响。
杨波侯庆喜温浩
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09年
该文概述了北半球和我国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特征:北半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昼夜不同步性,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升温高于夏、秋季,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高气温升幅的2-3倍;近50年我国近地表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气高温升幅的2-3倍,与北半球基本一致;升温最显著的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物候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低气温升高促使整个生长季延长,促使早春作物物候期提前,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对不同作物的物候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现有研究多采用模型或统计的方法研究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有"强迫成熟"效应;而现有的最低气温升高和最高气温升高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影响的实验研究极少,且缺乏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张新时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生态系统
海温观测资料的三维时空分布和偏度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包含Argo和WOD05的历史现场观测数据集,分析研究了全球历史海温观测的三维时空分布特征,并对观测数据的偏度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海温观测数据在全球许多海域(特别是南大洋和北冰洋)较为稀少,大多数观测集中在北欧沿海、北美的东西部沿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以及其他少数区域;北半球观测数据明显多于南半球;2)海温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分布特征,其非正态分布和有偏现象是一个全球的普遍现象,且随着海区和深度而变化;非正态分布网格数量在任意给定的深度层次上占总网格数的比率超过80%;3)海温观测在各水平层次总体上具有正偏的特性,但在黑潮、湾流、南极绕极流等区域呈现出负偏的特征;具有正偏分布特征的区域网格数量占全球网格总数的比例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至600 m时达到75%左右。
王辉赞张韧安玉柱陈奕德
关键词:偏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