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S025)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董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社会抗争
  • 1篇历史分析
  • 1篇良民
  • 1篇逻辑
  • 1篇逻辑与
  • 1篇民国
  • 1篇民国南京
  • 1篇街市
  • 1篇经济发展
  • 1篇经济发展动力
  • 1篇抗争
  • 1篇激变
  • 1篇发展动力
  • 1篇拆迁

机构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篇董佳

传媒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激变良民:南京首都建设中的街市拆迁与社会抗争(1927-1935)
2014年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官方主导的首都建设随即展开,因筑路而引起的街市拆迁使普通市民卷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漩涡。官民之间围绕拆与不拆及如何保障民生问题形成对峙,演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抗争。最后虽以官方妥协告终,但从整个过程看却难掩都市改造背后的市民意识和独断专行的政府行事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市民和官方对问题出现和矛盾扩大虽都有责任,但其中蔚为风潮的市民主动维权和官方并未对市民维权阻拦或喝止,改变了帝制时代统治与服从的单向度的关系模式,体现出社会的成熟和进步。从这个角度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多元和政治包容开放,亦是不争的事实。
董佳
关键词:民国南京社会抗争
发展逻辑与路径转化:近世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历史分析
2012年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通过劳动分工、生产专业化、商品化,依靠不断扩大的商品市场,在"斯密型动力"推动下有效缓解了日益严峻的经济压力,开启了经济转型的进程。通过转变,该地区的经济商品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然而,这种"斯密型动力"和生产"过密化"愈发展,对产生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就愈大、阻碍性就愈强。事实证明,这种早期的农村工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近代工业化,长江下游地区(乃至全国)也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光明前景。
董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