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065)

作品数:10 被引量:110H指数:7
相关作者:吴润晖马静瑶陈振萍张莉苏雁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免疫
  • 9篇免疫性
  • 8篇血小板
  • 8篇血小板减少
  • 8篇血小板减少症
  • 8篇免疫性血小板...
  • 8篇免疫性血小板...
  • 4篇儿童
  • 3篇血小板生成
  • 3篇血小板生成素
  • 3篇生成素
  • 3篇细胞
  • 3篇发病
  • 2篇性疾病
  • 2篇人血
  • 2篇人血小板生成...
  • 2篇重型
  • 2篇重组人血小板...
  • 2篇自身免疫
  • 2篇自身免疫性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吴润晖
  • 8篇马静瑶
  • 6篇陈振萍
  • 4篇张莉
  • 3篇姜锦
  • 3篇苏雁
  • 3篇杨骏
  • 2篇刘夫红
  • 2篇马洁
  • 2篇周翾
  • 2篇张蕊
  • 2篇郑杰
  • 2篇金玲
  • 1篇何雯雯
  • 1篇张利强
  • 1篇张梦
  • 1篇张瑞东
  • 1篇杨菁
  • 1篇傅玲玲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中国小儿血液...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6
2014年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 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最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1 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2 d(范围7-15 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 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予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郑杰马静瑶苏雁杨菁张瑞东周翾吴润晖
关键词:促血小板生成素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h1/Th2及Th17/Treg细胞平衡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意义被引量:16
2013年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排除其他疾病所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免疫性疾病。现阶段资料显示,除体液免疫机制外,细胞免疫也在IT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CD4+T细胞亚型漂移,尤其是Th1/Th2及Th17/Treg两对细胞的平衡紊乱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刘夫红吴润晖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TH2细胞平衡发病T细胞亚型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被引量:1
2014年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是一类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发病年龄早,多有家族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儿童SCN1例,现分析并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马静瑶吴润晖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重型发病年龄肿瘤中心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顺序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血液杂病病房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入院时常规筛查Hp,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2组:1.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2.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分析Hp感染是否为影响ITP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3.分析根除Hp对存在Hp感染病例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共收集221例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感染组52例(23.5%),非感染组169例(76.5%)。1.2组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96,P=0.000),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年龄偏大;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80、0.459、1.317,P均〉0.05)。2.超过1年随访到173例病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ITP中位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1.56—6.44)、2个月(95%CI1.77—2.23),2组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3,P=0.033),提示Hp感染患儿血小板恢复较缓慢。2组ITP疾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74,P=0.036),提示Hp感染患儿易发展为持续性、慢性、复发型ITP。但对2组年龄进行校正后,Hp感染并不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P=0.900)及疾病转归(P=0.145)。3.超过1年随访到的45例Hp感染患儿,抗Hp治疗后33例Hp根除、12例Hp未根除,比较Hp根除与未根除2组完全缓解及慢性疾病转归(x2=1.452、4.448,P=0.228、0.035),提示根除Hp有利于阻断ITP疾病慢性转归。Hp根除患儿中无ITP复发病例,而未根除患儿中4例(33.3�
张梦周翾马静瑶何雯雯苏雁姜锦张蕊张莉杨骏陈振萍郑杰马洁张利强吴润晖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ITP发病、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效果的关系被引量:13
2014年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形成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一线治疗中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均主要通过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封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等作用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有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无效,病程迁延,预后不良,最终进展为慢性/难治性ITP(chronic/refractory ITP,C/RITP)。研究发现,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和GPIbα是本病最常见的抗原靶位,而一线治疗对具有抗GPIbα的ITP患者疗效欠佳。进一步研究发现抗GPIIb/IIIa抗体与抗GPIbα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的途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为依赖FC途径,而后者主要通过FC非依赖性途径清除血小板。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发现ITP血小板抗体类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该疾病起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ITP特异性血小板抗体与疾病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马静瑶陈振萍吴润晖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3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HDD)静脉滴注,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38例一线治疗无效的ITP患儿接受HDD治疗。用药方案:地塞米松0.6 mg·kg^-1·d^-1×4 d(最大剂量40 mg/d),冲击治疗每疗程间隔28 d,共6个疗程。结果①38例患儿中男26例,女12例,中位月龄为54(6-151)个月,中位病程为6(1-72)个月;新诊断ITP 9例,持续性ITP 13例,慢性ITP 16例;治疗前中位PLT为16.3(1.0-30.0)×10^9/L。②中位随访时间180(90-554)d, 17例(44.7%)获得治疗反应[完全反应(CR)7例(18.4%),有效(R)10例(26.3%)],中位起效时间为80.5(23-245)d; 17例获得CR/R患儿中3例失效复发,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63(37-67)d; 21例(55.3%)无效(NR),但其中18例(85.7%)患儿出血症状好转。③用药过程中仅1例患儿出现轻度可逆性不良反应。④CR/R组患儿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高于NR组[(7.54±1.50)%对(5.69±1.95)%,P=0.049]。单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巨核细胞〈300个患儿HDD疗效较好(P=0.049)。结论HDD冲击治疗是ITP患儿一种比较理想的二线治疗选择;骨髓巨核细胞计数〈300个、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高的患儿可能更适用于该疗法。
马洁傅玲玲陈振萍马静瑶张蕊苏雁张莉魏沄沄吴润晖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地塞米松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初发病例T辅助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意义初探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初次发病时治疗前、后T辅助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探讨儿童ITP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儿童ITP病例,记录检查血清T辅助细胞因子的时间和首次接受一线治疗的时间,通过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计数法测定T辅助细胞因子浓度,全部病例均于2012年11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儿入组后3个月内的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情况。根据标本留取前的治疗情况及随访期间疾病缓解情况分为4组,即治疗前检测的缓解组、治疗前检测的未缓解/复发组、治疗后检测的缓解组及治疗后检测的未缓解/复发组。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检测的缓解组与未缓解/复发组的细胞因子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病例43例,细胞因子检测前未接受治疗者5例,接受治疗者38例,缓解组共34例,未缓解/复发组共9例。①TH1细胞因子系列:治疗前检测的未缓解/复发组的IFN浓度比缓解组高,治疗后检测未缓解/复发组有较高水平的TNF、IL-2。②TH2细胞因子系列:治疗前检测未缓解/复发组的IL-4明显高于缓解组,治疗后检测的未缓解/复发组的IL-4仍高,同时IL-6浓度比缓解组高。结论未经治疗的ITP患儿体内高浓度IFN和IL-4可能提示疾病的迁延;而经一线治疗后TNF、IL-2、IL-4和IL-6的浓度升高可能提示治疗效果欠佳。因此T辅助细胞因子的检测可能对判断ITP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静瑶吴润晖陈振萍姜锦金玲张莉杨骏
关键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T辅助细胞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帮助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度过急性出血风险期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帮助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ITP)患儿度过急性出血风险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2例接受rhTPO单药和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临床出血评分(IBLS)为2分的SITP患儿临床资料,观察2周,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及IBLS评分,评价rhTPO在帮助SITP患儿度过出血风险期的效果。结果:1疗效评价:PLT上升情况:完全反应(CR)率59.1%,有效率9.1%,总有效率(OR)68.2%,新诊断、持续性和慢性SITP的OR分别为75%、50%和50%;PLT达30×109/L的中位时间为6(1~14)d,PLT达峰值的中位时间为11(1~14)d。临床出血控制情况(IBLS评分):观察期内降为1分者占18.2%,0分者占77.3%,总下降率95.5%:其中第5天降至1分者占45.5%,0分者占40.9%,总下降率86.4%;新诊断、持续性和慢性SITP降为0~1分者分别占100%、100%和75%。2不良事件:1例无效慢性SITP的IBLS评分始终为2分,最终因出血死亡,其余患儿无严重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未监测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3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与rhTPO疗效的相关性:PLT上升情况:单用rhTPO治疗者OR为25.0%,联合治疗OR为77.8%,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药(P=0.014);16例新诊断SITP中4例单药治疗,疗效同前所述,12例联合治疗,OR为91.7%,CR为83.3%,新诊断SITP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药(P=0.005);6例持续性和慢性SITP均为联合治疗,OR和CR均为50.0%,联合治疗在新诊断SITP和持续性/慢性SITP中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出血控制情况:单用rhTPO治疗后0分者占25.0%,1分者占75.0%,联合治疗后0分者占88.9%,1分者占5.6%,联合治疗对出血的控制情况优于单药(P=0.013);新诊断SITP中单药治疗者100%评分下降:1分75.0%、0分25.0%,联合治疗者100%评分下降:1分8.3%、0分91.7%,联合治疗对于新诊断SITP出血的控制优于单药(P=0.027);持续性和慢性SITP在联合治疗后降为0分者占83.3%,1例无下降,联合治疗对于新诊断SITP和持续性/慢性SITP的�
马静瑶陈振萍吴润晖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出血
FOXP3基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2014年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失衡,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并导致自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一类疾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是一类具有独特免疫调节作用(低反应性与免疫抑制性)的T细胞,高表达CD25,主要分泌TGF-β、IL-10等细胞因子,通过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促进某些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在外周免疫耐受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预后。FOXP3基因特异性表达于Treg细胞表面,是Treg细胞的标志物。该基因可以通过对Treg细胞及多种免疫细胞进行调控,从而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也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通过对该基因的研究,有望通过基因治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希望。
刘夫红吴润晖
关键词:FOXP3基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初次发病时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初次发病时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了解疾病初发时血浆TPO浓度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和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2年9月期间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初次发病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检测其血浆TPO水平;随访入组病例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将病例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分析TPO水平与初发时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关系;与早期治疗反应及病程3个月时疾病状态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33例,中位年龄3岁(2个月~12岁);未缓解组6例,缓解组27例。TPO水平与治疗前血小板数值(P=0.789,r=-0.04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P=0.724,r=-0.064)、与早期治疗反应(P=0.910,r=-0.021),均无明确相关性;未缓解组和缓解组的血浆T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469)。结论儿童ITP初发时血浆TPO水平与发病时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无明确相关性,也不能反映骨髓巨核细胞的血小板生发能力,且与早期治疗反应无明确相关性,不能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指标。
马静瑶吴润晖陈振萍姜锦金玲张莉杨骏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促血小板生成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