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1BAD16B09-03)
- 作品数:21 被引量:267H指数:9
- 相关作者:林琪刘义国张洪生姜雯商健更多>>
- 相关机构: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系建设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滴灌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为给冬小麦滴灌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品种青麦7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灌水定额(1 800m3.hm-2)相同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滴灌模式(T3:一管三行、T4:一管四行、T5:一管五行、T6:一管六行)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灌溉处理(CK)相比,滴灌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不同滴灌模式间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也存在差异,灌浆前期Pn、Gs、Tr表现为T5>T4>T6>T3,灌浆后期表现为T5>T4>T3>T6。不同处理间产量表现为T5>T4>T6>T3>CK,且差异显著,其中T5比CK增产61.1%。在4个滴灌处理中,T5处理经济收益最高。说明一管五行滴灌模式最有利于冬小麦花后光合作用及高产高效。
- 商健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
- 关键词:冬小麦滴灌模式光合特性
- ^60Co-γ射线对玉米种子萌发及百粒重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采用100、150、200和250 Gy 4个辐照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玉米自交系昌7-2和P138的干种子,对M1代的种子萌发情况及M3和M4代的百粒重进行检测以明确60Co-γ射线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辐照对M1当代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0Co-γ射线辐照对芽长的抑制不显著,对根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小剂量的辐照可以增加根的数量,随着剂量的增大,根数减少。玉米的芽长、根长和根数与剂量间呈负相关关系。辐照对M2、M3代种子萌发没有明显作用,但对M3、M4代种子的百粒重有显著影响。昌7-2对60Co-γ射线较为敏感,M3代和M4代种子显著变大,P138则不明显。对M4代昌7-2的玉米籽粒蛋白质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200Gy处理后的突变株种子在20.1kDa左右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差异条带。
- 孙欣欣郭新梅裴玉贺赵美爱宋希云
-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清蛋白
- 不同滴灌制度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以冬小麦青麦7号为材料,设置7个不同滴灌制度处理,即按照小麦生育期分别进行不灌水(CK1)、漫灌(CK2)、滴1水(W1)、滴2水(W2)、滴3水(W3)、滴4水(W4)和滴5水(W5),初步研究了不同滴灌制度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1和CK2相比,滴4水和滴5水花后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各滴灌处理中,花后0~30 d,随着滴灌次数的增加,小麦旗叶SPAD值、Pn、Gs和Tr表现为:W4>W5>W3>W2>W1,W4处理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W4>CK2>W5>W3>W2>W1>CK1;滴4水的水分利用效率(22.23 kg/(mm·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光合及产量因素,在本半湿润易旱区条件下,以起身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滴4水)为节水高产最优滴灌制度。
- 位国峰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
- 关键词:冬小麦滴灌水分利用效率
- 2种穗型小麦品种若干性状差异的比较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探明胶东地区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与育种方向,通过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采用t测验法对2种穗型小麦品种的若干性状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单茎草重、茎质系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比多穗型品种高0.958 g、0.011 g/cm、5.354粒、5.460 g、0.504 g,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多穗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经济系数和群体产量比大穗型品种高289.847万/hm2、0.027、859 kg/hm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胶东地区生态条件下,应以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成穗率高、产量三因素协调的多穗型品种为主攻方向。
- 刘兆晔孙妮娜辛庆国孙晓辉李林志于经川
- 关键词:小麦大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性状
- 秸秆还田与氮供应对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为探索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与氮肥耦合量,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氮用量和5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研究了小麦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饱和蒸汽压亏缺(Vpdl)日变化及产量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的秸秆还田量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旗叶光合能力,且随氮供应量增加小麦旗叶Pn增加。随秸秆还田量增加,小麦光合指标和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更高的氮供应可以容纳更多的秸秆还田量。6 000 kg/hm2秸秆量配施氮肥150 kg/hm2和9 000 kg/hm2秸秆量配施氮肥225 kg/hm2是合适的秸秆还田与氮肥耦合量。
- 刘义国林琪王宁
- 关键词:秸秆还田光合日变化
- 滴灌带布置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为了研究滴灌带布置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以‘青麦7号’为材料,采用4种滴管带布置模式(T3:一管三行、T4:一管四行、T5:一管五行、T6:一管六行,对照CK为无灌水处理)分别对冬小麦进行大田栽培处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和运转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滴灌冬小麦收获期籽粒干重以及灌浆后期灌浆速率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不同滴灌带配置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不同。T5处理在灌浆末期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和籽粒干重。地上部总干物重呈现近似"S"型生长曲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的分配率表现为T4>T5>T6>T3>CK,且差异显著。花后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T5>T4>T6>T3>CK,其中T5处理为58.8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T5处理最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显著提高花后光合器官同化物的积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 商健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张玉梅
- 关键词:滴灌籽粒形成
- 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以冬小麦青麦7号为材料,分析了7种滴灌量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籽粒贡献率降低,花后同化物转移量和转移率增加。CK1处理下干物质向籽粒运转主要在开花前,其他处理干物质积累主要在花后,其中W4和W5处理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和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提高了产量。
- 位国峰刘义国姜雯张洪生林琪赵长星张玉梅
- 关键词: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灌浆速率
- 《齐民要术》所载传统旱作农业技术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蓄水保墒、抗旱保产是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的关键。《齐民要术》记载了生产实践中耕田、培肥地力、适时农作、划出镇压覆盖、种子处理、换茬轮作及机械的和谐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了旱作栽培技术的雏形。借鉴先人的理论经验,依托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发展旱作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孟祥浩林琪张玉梅刘义国
- 关键词:旱作农业齐民要术蓄水保墒农业技术
- 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肥水类型冬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为给小麦抗旱育种和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山东省6个不同肥水类型的冬小麦品种(‘青麦6号’、‘鲁麦21’、‘烟农21’、‘烟农24’、‘济麦22’、‘良星99’)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各冬小麦品种花后叶面积指数、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所降低,产量显著下降。品种间对水分胁迫反应差异显著,其中旱地品种‘青麦6号’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气孔导度均高于其他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降低幅度最小,产量最高,仅比同期水分处理下降了14%。
- 邬爽林琪穆平刘义国张洪生
- 关键词:小麦水分胁迫花后光合特性
- 滴灌铺管间距对冬小麦水分动态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 2016年
- 为明确胶东地区适宜小麦滴灌铺管间距,在大田试验设置了4种滴灌处理:一管三行(T3,间距54cm)、一管四行(T4,间距72 cm)、一管五行(T5,间距90 cm)、一管六行(T6,间距108 cm),以无灌水处理(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滴灌铺管间距对冬小麦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对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可显著降低土壤水的消耗。不同滴灌处理冬小麦总耗水量和土壤水消耗量表现为T6>T3>T5>T4,两年T6处理总耗水分别为407.5 mm和451.2 mm,显著高于T4处理。在枯水年,各处理WUE表现为T5>T4>T6>T3>CK;平水年,各处理WUE为T5>T4>CK>T6>T3,两年度T5和T4处理的WUE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中T5的WUE分别为24.3 kg·hm^(-2)·mm-1和19.4 kg·hm^(-2)·mm-1。适宜的滴灌管配置方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子粒千粒重,T5处理两年产量最高,综合考虑T5经济效益最大,两年的经济效益分别达到10 976.35元·hm^(-2)和9 802.56元·hm^(-2)。一管五行间距90 cm是胶东地区最佳滴灌铺管间距配置。
- 商健张玉梅林琪刘义国
- 关键词:滴灌冬小麦耗水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