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4080201)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雷群芳方文军胡晓环邵爽童威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乙基
  • 2篇疏水
  • 2篇牛血清白蛋白
  • 2篇活性剂
  • 2篇表面活性
  • 2篇表面活性剂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猝灭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细胞
  • 1篇疏水表面
  • 1篇疏水作用
  • 1篇酮类
  • 1篇酮类化合物
  • 1篇皮素
  • 1篇猝灭
  • 1篇槲皮素
  • 1篇铵盐
  • 1篇微丝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浙江万里学院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4篇雷群芳
  • 4篇方文军
  • 2篇邵爽
  • 2篇童威
  • 2篇胡晓环
  • 1篇王仁芳
  • 1篇游金宗
  • 1篇王萍
  • 1篇洪碧圆
  • 1篇方京男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CaCO_3/SiO_2复合粒子的超疏水表面制备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表面化学修饰,制备了超疏水CaCO3/SiO2复合粒子,并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疏水性能,当CaCO3与纳米SiO2质量比小于10:1时,可以制得超疏水复合粒子.基于表面修饰的CaCO3/SiO2复合粒子,对亲水涂料进行改性,当CaCO3与纳米SiO2质量比小于6:1时,可以制得超疏水涂层,且涂层疏水性随复合粒子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对复合粒子进行结构表征,探讨了基于CaCO3/SiO2复合粒子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机理.
方京男洪碧圆童威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接触角纳米二氧化硅
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与十二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溴化铵的相互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用等温滴定热量计测定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溴化铵(DDHAB)的相互作用焓,探讨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和盐浓度等对相互作用焓的影响.BSA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焓是静电作用、去水化作用、疏水作用和表面活性剂胶束化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相互作用焓随表面活性剂浓度改变,在临界胶束浓度(CMC)前后区域分别出现吸热峰.加入NaCl可引起相互作用焓峰值及其位置的变化.
胡晓环童威邵爽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
N-烷基-N,N-二(2-羟乙基)-N-甲基溴化铵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7
2010年
用荧光光谱法在298K研究了Tris-HCl缓冲溶液(pH=7.1)中系列N-烷基-N,N-二(2-羟乙基)-N-甲基溴化铵(烷基链长为C12到C16)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结构、BSA浓度对结合作用的影响,分别用Stern-Volmer方程、虚拟结合常数模型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在浓度较低区域与BS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三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均对BSA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并导致其最大发射波长蓝移;表面活性剂的烷基链越长,Stern-Volmer猝灭常数和虚拟结合常数越大,表面活性剂与BSA的结合作用也越强.
邵爽胡晓环游金宗雷群芳
关键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疏水作用
粗糙表面对神经胶质细胞三维立体形状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模拟大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的分形环境,构筑具有分形特征的粗糙表面为神经胶质细胞生长提供一个仿生环境。本研究以C6神经胶质细胞为模型,分别在具有分形结构的烷基烯酮二聚体(AKD)表面,以及不具有分形结构的光滑AKD表面和传统的多聚赖氨酸(PLL)表面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用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细胞形状和细胞内微丝纤维排列,用Image J软件分析细胞的三维立体形状。结果显示,分形AKD表面诱导神经胶质细胞具有较好的三维立体形状,细胞内皮层肌动蛋白和应力纤维消失;光滑AKD表面与对照组PLL表面生长细胞的形状和细胞内微丝排列无明显差异。可见,粗糙的分形结构能够诱导C6细胞内微丝纤维重新排列,进而引起细胞具有较好的三维立体形状。
王萍王仁芳方文军
关键词:神经胶质细胞微丝
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采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预测了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分子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脱氢解离焓,分析了这些性质与分子活性位的关系,探讨了槲皮素分子的抗氧化活性,即与活性氧自由基·OH,·OOH和O2-·的反应机理.在B3LYP/6-31+G(d)水平下,计算得到的槲皮素分子脱氢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脱氢解离焓和氢提取过程的活化能都表明,槲皮素中的4'-羟基活性最高,最有可能参与自由基的清除.4'-羟基位的这种反应活性主要来源于相邻羟基之间的弱氢键相互作用.深入研究槲皮素分子的抗氧化机理,有助于更合理地设计和合成新的抗氧化剂。
谢湖均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反应机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