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65003)

作品数:8 被引量:104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彰俊孙照渤陈受钧程丛兰马瑞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沙尘
  • 8篇沙尘暴
  • 8篇尘暴
  • 5篇数值模拟
  • 5篇值模拟
  • 3篇强沙尘暴
  • 2篇地形
  • 2篇地形影响
  • 2篇气旋
  • 2篇蒙古气旋
  • 1篇动力诊断
  • 1篇雪暴
  • 1篇源地
  • 1篇沙尘暴过程
  • 1篇沙源
  • 1篇沙源地
  • 1篇数值模拟试验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气象
  • 1篇气象要素

机构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3篇李彰俊
  • 3篇孙照渤
  • 1篇沈建国
  • 1篇程丛兰
  • 1篇赵琳娜
  • 1篇陈受钧
  • 1篇姜学恭
  • 1篇马瑞芳

传媒

  • 3篇中国沙漠
  • 3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内蒙古气象

年份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地形影响沙尘传输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被引量:27
2008年
文中基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形对中国沙尘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沙尘天气多发区主要位于中国南疆盆地和内蒙古西部及蒙古南部。南疆盆地沙尘天气集中在盆地南缘;而蒙古、内蒙古西部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沙漠腹地。青藏高原东北侧到黄土高原中部是沙尘天气次多发区。蒙古、内蒙古西部沙漠腹地多发区的形成不仅由于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同时也具备了沙尘暴迅速增强的条件:阿尔泰-萨彦岭南侧的峡谷地形强迫形成峡谷急流,明显增强了该区域地面风速;萨彦龄山地南坡携带大量沙尘的向南下坡气流遇到东—西向的峡谷气流时受到阻挡形成聚集;同时,这一地区起伏的地表产生的地形波加强了地面起沙。这种大量沙尘在大气中聚集之后再进行传输的特征可以视为在大气中形成了沙尘"中继站"。导致沙尘进一步向东输送的地形因素是阿尔泰—萨彦岭山地南侧的峡谷地形,而萨彦岭山地南坡的下坡气流和青藏高原东北侧的地形强迫绕流是导致沙尘向南输送的原因。由于青藏高原地形绕流的强大以及冷锋过程的相对频繁使得沙尘的向南输送更为强盛,这也是青藏高原东北侧沙尘天气多发区的形成原因。
姜学恭陈受钧
关键词:沙尘暴地形数值模拟
蒙古气旋天气过程中的沙尘传输特征被引量:15
2008年
基于沙尘数值预报模式针对不同区域地面起沙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讨论了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中沙尘传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的沙尘传输表现为:沙源区纬度越高,沙尘向东传输越强,纬度越低,向南传输越强;同时,高度越高,沙尘向东传输越强,高度越低,向南传输越强。其形成原因是萨彦岭山地背风坡效应、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形强迫绕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和蒙古气旋的动力、热力结构共同造成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李彰俊孙照渤姜学恭
关键词:蒙古气旋沙尘暴
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个例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文章对2005年5月8~10日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本次过程系统发展的主要强迫来自对流层高层,高空锋区的动量下传导致强地面风产生是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沙尘暴发生前层结稳定度的降低及沙尘暴发生期间中性混合层的维持,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适宜的层结条件.同时,大气整层的正涡度和对流层中低层的上升运动,也是沙尘暴形成和增强的重要原因.
娜林
关键词:强沙尘暴环流特征气象要素
地形对沙尘暴的影响及敏感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在初步探讨地形影响沙尘扬升、传输、沉降等动力过程可能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对一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形成阶段沙尘主要来源于阿尔泰—萨彦岭及以东地区,这部分沙尘主要向东扩展,该区域地形对其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等地的起沙主要在沙尘暴持续阶段产生影响,之后主要向南输送,青藏高原东侧地形绕流对其强度具有影响。地形影响可以使沙尘的扩展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当上下游地形落差较小时形成整体推进式传输,此时沙尘位于对流层低层,没有上下沙尘层的分离;当上下游地形落差较大时形成分离式传输,沙尘位于对流层中层且在传输过程中沉降很弱,同时与地面附近的沙尘层分离。源于蒙古国、内蒙古等地的沙尘往往产生整体推进式传输;而产生于青藏高原的沙尘常形成分离式传输。
沈建国姜学恭孙照渤
关键词:沙尘暴地形影响数值模拟
一次强沙尘暴和雪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及模拟分析被引量:29
2007年
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发生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一次强风、强沙尘暴、强雪暴和强降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造成多种灾害的主要动力,高空急流是强风的动量来源,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造成的气压梯度风加剧了地面大风和沙尘暴。强烈的冷、暖平流空间配置使大风、沙尘暴和降温更为剧烈。散度场的空间配置有利于沙尘暴、暴风雪的发展。高空西风急流对低空西南急流具有耦合和触发作用,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和长距离的水汽输送与辐合,成为内蒙古东部产生暴雪的重要条件,低层东风切变带中的正涡度平流的输送,叠加到了较好的水汽输送及辐合区域,加大了降雪。后期低层西北急流的形成,是产生暴风雪的重要原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高压、低压中心位置和强度与实况较为吻合,气旋的气压梯度强度与实况较为接近;冷暖平流在分布区域、输送方向、强中心位置上也与实况具有较相似的特征,但是温度平流模拟的结果在量值上略大于实况。
韩经纬沈建国孙永刚宋桂英
关键词:沙尘暴雪暴数值模拟动力诊断
一次蒙古气旋型强沙尘暴的数值模拟试验被引量:11
2006年
利用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对一次典型的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沙尘区范围、强度及蒙古气旋不同发展阶段沙尘暴的强度、位置和演变进行了较成功的模拟。这次过程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南部及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荒漠化地区,沙尘以细中粉沙为主(d≤22μm)。模式模拟的沙尘暴日变化强于实况,其原因是模式没有考虑沙尘气溶胶辐射反馈机制。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将削弱大气层结的日变化,从而有利于沙尘暴强度的维持。
姜学恭赵琳娜
关键词:沙尘暴数值模拟层结
内蒙古中西部地面感热通量影响沙尘暴的观测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地表类型的16个测站2005—2006年3—5月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逐日沙尘暴资料,计算了地面感热通量、地面位温并分析它们与沙尘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内蒙古中西部春季地面感热通量表现为净加热,且沙尘暴发生次数多的年份净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反而较小。在沙尘暴发生前,沙漠区和高平原区地面感热通量达到最大,而丘陵和平原地区反而开始降低。对于沙尘暴发生前12h累积的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及导致的地面位温上升幅度,高平原和丘陵平原区要强于沙漠区。但相对而言,沙漠和高平原地区地面感热加热影响沙尘暴的"效率"更高。
李彰俊孙照渤姜学恭马瑞芳
关键词:沙尘暴
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影响沙尘暴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8
2007年
通过对2002年3月18—22日沙尘暴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及针对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源地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荒漠化草原生态的迅速恶化是2001年前后沙尘天气的频繁发生的部分原因。由于沙源地海拔高度的不同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在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可能出现两个不同高度而相互孤立的优势沙尘输送带,分别位于对流层和地面附近。其传输距离、传输速度、影响地区、影响时间存在巨大差异。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的起沙主要通过地面附近的沙尘输送带向东、向南传输。其通过对流层的传输随沙尘区的不断扩展而越来越弱,进而被其他更高海拔高度的沙源地起沙所取代。
李彰俊姜学恭程丛兰
关键词:沙尘暴沙源地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