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80744)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胡凤培王逸雯徐莲葛列众李夏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Flanker、Stroop和Simon多重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机制被引量:8
- 2012年
-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考察了不同类型冲突(Stroop、Simon和Flanker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调节的认知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各冲突都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和冲突适应性效应,所有实验中某种冲突的上一个trial只与该类冲突的当前trial的交互效应显著,而与其他类型冲突交互效应不显著。结论认为: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系统以局部(local)的控制方式工作,即某种冲突的控制机制只影响该类型冲突的解决,而不影响其他类型冲突的解决。
- 胡凤培王倩徐莲葛列众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
- 多通道变化盲:理论、方法与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人们在特定条件下通常难以探测到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发生在视、听、触感觉通道分别称为变化盲视、变话盲听和变化盲触。文章主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变化盲视及视觉表征理论、变化盲听及听觉信息加工机制、变化盲触及体表空间表征、多通道变化盲及空间注意和空间表征跨通道一致性本质。此外,文章还对多通道变化盲的理论深度和拓展方向及相关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 柴黎林胡凤培葛列众
- 关键词:变化盲视
- 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的改善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无意视盲是注意捕获失败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可以影响视觉注意的捕获。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影响无意视盲。本研究采用了静态无意视盲典型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工作记忆对无意视盲的引导作用以及在不同知觉负荷下引导作用的自动性,进而研究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的改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属于同一类别时,对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显著高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情况,说明在纯语义的水平上工作记忆内容可以引导视觉注意捕获,进而改善无意视盲。实验2发现,当知觉负荷由低到高变化时,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同类属时,觉察率无显著变化,说明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引导不受知觉负荷的调节,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 尹爽王逸雯胡奂李夏胡凤培
- 关键词:工作记忆无意视盲知觉负荷
- 视觉刺激诱发情绪的表达抑制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视觉刺激诱发情绪的表达抑制对表达行为、主观体验、生理反应等系统的影响,以及表达抑制与记忆的关系。方法以32名女性为被试,采用生理和心理实验法测量被试观看电影片段的表达行为、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变化及表达抑制对记忆任务绩效的影响。结果与控制组相比,抑制组被试表情行为被抑制但仍能体验所诱发的情绪,心率变异性和皮电水平显著增加,听觉信息记忆绩效下降。结论表达抑制不对主观体验起作用但会引起交感神经激活增加,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代价。
- 王逸雯王敏洁李夏胡凤培
- 关键词:情绪影响记忆
- 面孔性别判断信息偏好的分布模型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试图构建面孔性别判断信息偏好的分布模型,用于解释面孔认知任务特异性以及知觉不对称性现象,从而补充经典面孔表征理论的不足。方法利用Bubbles技术和聚焦窗口技术探索面孔性别判断的信息偏好。结果在特定任务下的面孔判断对面孔上的信息具有特定的偏好,且面孔上的每一点都具有一定的权重值,从最关键到最不关键可以建立一个分布模型。在面孔性别判断中,最为关键的信息为眼睛部分的信息,接着是嘴巴和鼻子的信息。结论面孔上信息在面孔认知中权重不同;面孔性别判断中眉毛和眼睛区域提供的信息最为关键,且具有任务特异性;面孔性别判断具有知觉不对称效应,其中左半脸有更大的作用。
- 徐莲卢宁艳王逸雯陈晓媚
- 关键词:面孔认知
- 基于局部的多冲突认知控制机制
- 2010年
- 目的探究基于多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机制。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考察,并整合了Stroop冲突、Simon冲突和Flanker冲突。结果行为数据表明在各种冲突中都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和冲突适应性效应。脑电数据表明,所有冲突都发现了P300、N450、SP成分的一致性效应。结论在多冲突条件下,冲突监控理论对于其中的各种冲突仍然适用;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系统以局部的控制方式工作;人脑是基于多冲突驱动的认知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某类型冲突所特有的控制机制来解决冲突的,且冲突解决机制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 胡凤培陈珂沈彩玥柴黎林尹爽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
- 特殊的视错觉:运动诱导视盲被引量:1
- 2012年
- 突显的静止目标被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背景所覆盖时,人类会感受到静止目标消失再重现的发生,这种视错觉现象叫做运动诱导视盲(motion-induced blindness,MIB)。该现象成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注意竞争理论、知觉完型加工理论以及神经生理机制相关理论。作为特殊的视错觉现象,该现象与其他盲视现象不同,主要是由客体识别过程中的知觉变化引起;另一方面,运动诱导视盲中"反知觉"现象的特殊性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神经生理机制层面的研究关注早期、晚期皮层在该现象发生时的变化,采用眼动、脑电等技术对错觉现象发生时程进行测量与评估。文章在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今后可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有:MIB发生的深层机制、作为研究意识神经相关、无意识知觉加工等课题的工具、MIB中的意义性加工与认知冲突等。
- 胡凤培王曦王笃明胡奂
- 关键词:视觉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