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ZP-C-01)

作品数:2 被引量:81H指数:2
相关作者:胡素云蔚远江王玉满李峰董大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油气
  • 1篇油气富集
  • 1篇油气富集规律
  • 1篇油气聚集
  • 1篇砂体
  • 1篇砂体分布
  • 1篇盆地
  • 1篇准噶尔盆地
  • 1篇准噶尔盆地腹...
  • 1篇走滑
  • 1篇走滑构造
  • 1篇侏罗系
  • 1篇基底
  • 1篇基底断裂

机构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篇董大忠
  • 1篇范军侠
  • 1篇李峰
  • 1篇王玉满
  • 1篇朱筱敏
  • 1篇蔚远江
  • 1篇胡素云
  • 1篇田世澄

传媒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被引量:61
2006年
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导致上部盖层破碎,使早期的二叠纪古凸起带成为浅表断裂破碎带。河道水系的冲刷下切极易取其走向,从而控制了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主河道及主砂体沿NE向主断裂构造线及早期凸起带的展布,进而也就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早期原生成藏与晚期调整次生成藏和再分配,盖层断裂通过与基底断裂的(反)树丫型、阶梯型、交叉型3种耦合方式形成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组合而控制成藏,两类断裂在活动期和静止期控藏作用各不相同。腹部凸起区及斜坡上部为“三位一体”断控砂体次生成藏模式,凹陷区和斜坡下部还可能存在低幅度背景相控砂体原生(—混生)成藏模式。油气沿古梁聚集的构造本质是基底断裂显性及隐性活动的上延穿层效应。基于这2种模式,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和勘探方法。
胡素云蔚远江董大忠李峰王玉满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基底断裂砂体分布
辽东湾北部地区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被引量:20
2006年
辽东湾北部地区右行走滑构造特征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沿走滑断裂带发育雁行式伸展断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走滑断裂沿走向呈“S”型或反“S”型波状弯曲;沿走滑断裂带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分析认为,渐新世晚期,辽东湾北部地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控制了右行走滑构造的形成,断槽与断鼻构造相间分布是由于沿走滑断裂带局部应力场性质发生改变所致。右行走滑断裂的“S”型弯曲部位为增压弯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汇聚,地层因应力集中而形成断鼻构造;右行走滑断裂的反“S”型弯曲部位为释拉张部位,走滑断裂两侧断块在此离散,地层因拉张而发生断陷形成断槽。受走滑构造所控制,油气沿走滑断层自断槽向断鼻方向运移、聚集而成藏。研究走滑构造发育特征,对于预测圈闭分布以和研究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范军侠李宏伟朱筱敏田世澄
关键词:走滑构造油气富集规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