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JD770121)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利华连雯李荣华赵仁龙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代文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唐代
  • 2篇文人
  • 1篇心灵
  • 1篇中国古代文人
  • 1篇山居
  • 1篇生命
  • 1篇生命意识
  • 1篇生态意识
  • 1篇史学
  • 1篇史学意义
  • 1篇士人
  • 1篇唐代士人
  • 1篇唐代文人
  • 1篇人格
  • 1篇人格化
  • 1篇竹子
  • 1篇谢灵运

机构

  • 5篇南开大学

作者

  • 2篇王利华
  • 1篇连雯
  • 1篇赵仁龙
  • 1篇李荣华

传媒

  • 4篇鄱阳湖学刊
  • 1篇学术月刊

年份

  • 5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环境史视野下的自然物种人格化——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被引量:5
2010年
自然物种的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果,与人们的自然认知方式、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直接相关,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是这方面值得深入考察的一个典型案例。竹子早在先秦时代即开始被"比"之人的品德;中古时代,其人格形象逐渐丰满,成为逸人高士和君子贤人的化身;宋以后更是被文人墨客引为情志相通、高雅脱俗的挚友,直至"身与竹化"、人竹不分。文人与竹子的心灵对话,既以竹的自然禀赋和地理分布为基础,亦与社会政治变动和思想文化嬗变紧密相关;竹子的理想人格化,乃是自然—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结果。在它背后发挥作用的,则是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万物有情的情感方式和"比德"自然的审美方式。相关史实不仅反映了竹子这个特殊自然物种对文人精神的影响,而且呈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交相阐释的某些机理。
王利华
关键词:环境史竹子
“生态认知系统”的概念及其环境史学意义——兼议中国环境史上的生态认知方式被引量:16
2010年
人类对周遭世界各种自然事物和生态现象的感知和认识方式,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知识、观念、信仰、意象乃至情感等,构成人类的"生态认知系统"。提出"生态认知系统"这个新概念,对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国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传统的生态认知方式,大体可以归纳为"实用理性认知"、"神话宗教认知"、"道德伦理认知"和"诗性审美认知"。
王利华
唐代士人的江西生态意象
2010年
本文从社会生态史的角度,以唐人诗文为基本史料,对唐代士人的江西生态意象进行系统考察。作者认为,在唐代士人心目中,江西是一个"炎瘴暑湿"、"山水佳丽"、"贞劲秀异"之物遍布的富庶之邦。而这些生态意象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士人对江西的深入了解和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象。同时,士人的思想、生活方式深受江西自然、人文的影响,对之愈加认同和接受。
赵仁龙
关键词:唐代士人生态环境
“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略论唐代文人的岭南意象被引量:2
2010年
在唐代,岭南是贬谪文人的主要流放地。由于其生态环境与北方完全不同,文人非常关心该地是否适合生存,因此他们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环境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通过考察《全唐诗》及其他相关史料,希望深入了解文人的岭南意象。这种意象主要表现在该地环境恶劣,毒物种类繁多。如果身在此地,随时都有生命之忧。其形成是岭南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人自身遭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荣华
关键词:唐代文人生态环境
谢灵运《山居赋》的生态意识被引量:4
2010年
谢灵运的《山居赋》是一篇写实性赋文,具有丰富的生态史方面的内容。该赋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态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意识,即作者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其他生命的珍惜;二是山林意识,即作者对山林中生物资源的认知和合理利用,以及将自然作为精神家园与对山林精神价值的追求。
连雯
关键词:谢灵运《山居赋》生态意识生命意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