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08)

作品数:34 被引量:449H指数:12
相关作者:李雁鸣李瑞奇甄文超崔彦宏孙亚辉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小麦
  • 23篇冬小麦
  • 12篇高产
  • 8篇玉米
  • 7篇超高产
  • 7篇超高产冬小麦
  • 6篇土壤
  • 5篇秸秆
  • 5篇秸秆还田
  • 5篇还田
  • 4篇氮素
  • 4篇籽粒
  • 3篇冬前
  • 3篇玉米秸秆还田
  • 3篇气候
  • 3篇籽粒产量
  • 3篇微生物
  • 3篇
  • 3篇产区
  • 2篇氮量

机构

  • 37篇河北农业大学
  • 7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河北联合大学
  • 3篇山东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保定市气象局
  • 2篇河北省气象科...
  • 2篇邢台市气象局
  • 1篇燕山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市平谷区...
  • 1篇藁城市农业技...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莱芜市畜牧兽...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石家庄市农林...

作者

  • 11篇李雁鸣
  • 10篇李瑞奇
  • 8篇甄文超
  • 6篇党红凯
  • 5篇张馨文
  • 5篇孙亚辉
  • 4篇梁卫理
  • 4篇张丽娟
  • 4篇刘文菊
  • 4篇刘楠
  • 4篇崔彦宏
  • 4篇李晴
  • 3篇张承胤
  • 3篇王继英
  • 3篇郭建凤
  • 3篇武英
  • 3篇呼红梅
  • 2篇梁春启
  • 2篇赵全利
  • 2篇梁钰

传媒

  • 9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现代农业科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作物生理...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0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ZFY专门化品系猪主要选育性状典型相关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对ZFY专门化品系猪的主要选育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性状、体尺性状、100 kg体质量校正日龄和背膘厚3组性状间均存在较强相关性。体质量与体尺性状间、体质量性状与100 kg体质量校正日龄和背膘厚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分别为0.828和0.85,占总相关的92.11%和97.80%;体尺性状与100 kg体质量校正日龄和背膘厚间的第一、二典型相关系数达显著相关(P<0.05),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607,占总相关的78.52%。分析表明,12项选育性状中6月龄体质量、胸围、腹围、100 kg体质量校正日龄和背膘厚起主要作用。
呼红梅张印武英郭建凤王怀中王继英王诚
关键词:体尺性状
高产冬小麦对锌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明确高产(9000kg·hm-2)冬小麦的锌素吸收、积累与分配特点,为确定锌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6两年中各采用4个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锌的含量。结果小麦各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含锌量为9.5—112.5mg·hm-2(干重),含锌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期叶片中锌的积累量最高,拔节前叶片中锌的分配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0%以上;生育后期籽粒中锌的积累量最高。小麦一生锌的总积累量为384.9—475.9g·hm-2,生产100kg籽粒吸收锌4.3—5.2g。籽粒由再分配获得的锌占籽粒总锌量的58.2%—60.3%,各器官对锌的净吸收积累量、转移量及对籽粒锌的贡献均为叶片>穗>叶鞘>茎秆。结论各器官生育前中期含锌量和积累量较高,后期籽粒锌的积累主要取决于各器官锌的再分配。根据锌的这些吸收积累特点,锌肥主要应作为播种前拌种或基肥施用,以促进小麦生育前期的生长和锌的吸收。
党红凯李瑞奇孙亚辉张馨文李雁鸣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评述被引量:6
2007年
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由于表现出比单作在产量及其稳定性、抗病性、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尤以对麦类作物研究较多。回顾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的研究成果,评述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并对产生各种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麦类作物混作的应用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张新军吕润海梁卫理
关键词:麦类作物抗病稳产
河北山前平原高产田冬小麦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以河北山前平原现有高产田和周边常规农田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土壤酶及微生物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有高产田土壤生物学性状良好,高产田0-40 cm土层内: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磷在冬小麦生长旺盛期显著高于常规农田(P<0.05)。高产田蔗糖酶活性在扬花期达到最大,为5.49 mg/g,磷酸酶活性在拔节期最大,为30.63 mg/g,微生物量磷最大值出现在收获期,为109.2 mg/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总体高于常规农田;脲酶活性则低于常规农田。土壤呼吸商最大值出现在常规农田收获期,为0.3,高产田土壤微生物对秸秆的利用情况也优于常规农田。
刘楠张丽娟刘文菊叶灵李小磊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河北省两熟产区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选取河北省山前平原区和黑龙港区的10个县1973-2007年气象资料,计算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用气候生产潜力偏离光温生产潜力的差值反映干旱状况。计算出干旱减产率及不同干旱等级在不同区域发生的风险概率,并与冬小麦前、中、后期的自然水分亏缺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两熟产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低、干旱减产率高、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高,且区域之间差异大,年际间波动明显。冬小麦中、后期自然水分亏缺率与干旱减产率的相关性极显著。
李晴李春强卢建立甄文超
关键词: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分析
河北省两熟产区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及减灾技术分析
选取河北省山前平原区和黑龙港区的10个县,通过统计各地1973~2007年35年气象资料,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并根据气候生产潜力偏离光温生产潜力的差值可以有效地反应水分亏缺的原理,计算出干旱减产率,及其不同干...
李晴李春强卢建立甄文超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气象干旱减灾技术
文献传递
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的吸收、积累、分配和利用
为明确超高产栽培条件下(≥9000 kg·hm)冬小麦氮素营养特点,2004—2006年冬小麦生长季通过田间取样,分器官测定氮含量,研究了超高产冬小麦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在产量水平9000 kg·hm左右...
党红凯李瑞奇李雁鸣孙亚辉张馨文
关键词:超高产冬小麦氮素
文献传递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田氮去向和气态损失的影响被引量:35
2010年
该文研究氮肥对冬小麦田肥料氮素去向和气态损失的影响。通过布置田间微区试验,采用15N微区示踪技术和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密闭式静态箱法田间原位监测冬小麦氮肥的去向和气态损失。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增加,但当施氮量高于150 kg/hm2时,产量出现降低的趋势,地上部吸氮比例也以土壤氮为主转变为肥料氮为主。4个施氮处理N75、N150、N225和N300的0-100 cm的土壤氮残留分别为32.6,26.8,34.7,40.6 kg/hm2。冬小麦田间土壤氨挥发排放总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排放量在6.03~13.26kg/hm2之间,占施N量的5.4%~11.4%。N2O排放造成的氮素损失比例为0.08%~0.28%,苗期是冬小麦季N2O排放的主要时期。化肥氮在冬小麦当季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及损失量分别为37.2%~50.2%,26.7%~40.6%,17.4%~22.2%,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本试验条件下,150 kg/hm2是适宜的氮肥用量,产量最高,土壤氮残留最低,气态损失占肥料氮总损失的比例高于75 kg/hm2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控制氮肥用量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项关键措施。
吉艳芝巨晓棠刘新宇张丽娟李鑫刘楠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残留
灌水次数和施磷量对冬小麦养分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为给利用灌水和施肥措施调控小麦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环境条件下,分别于2007-2008年(丰水年)在保定市、2008-2009年(平水年)在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冀5265)进行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灌水次数(保证底墒的基础上设全生育期灌0、1、2和3次水3个灌水水平,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磷量(设0、75和150 kg·hm^(-2)3个施磷水平,分别用P0、P1和P2表示)对小麦养分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和施磷量对小麦植株的氯、磷、钾积累都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受降水年型的影响。丰水年灌水次数对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较小,平水年灌水次数对氮、磷积累量的影响显著,氮、磷积累量在生育中后期都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钾素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受灌水影响不一致。丰水年施磷对氮素积累量影响不明显,磷素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钾素积累量生育前中期以P0和P2较高,后期以P2较高;平水年,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而磷素积累量受施磷量影响较小。适当灌溉和施磷可提高小麦养分生产效率、氮素和磷素收获指数,对钾素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小。2年中灌水处理(W1、W2、W3)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不灌水处理W0,但2007-2008年W1产量最高,2008-2009年则表现为W3>W2>W1。2年中P1和P2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P0,但2007-2008年P1产量最高,2008-2009年P2产量最高,显示出磷素与水分的互补作用,即"水少磷多"或"水多磷少"都可以实现高产。根据研究结果,在河北平原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2次,施P_2O_5 150kg·hm^(-2);丰水年(200 mm左右)全生育期灌溉1次,施P_2O_5 75 kg·hm^(-2),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李云李金霞李瑞奇李雁鸣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次数施磷量养分积累量籽粒产量
春季灌溉次数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以春季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为副处理,探讨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以3水处理最大,随浇水量的增加,各品种在灌浆后期均能保持相对较大的叶面积,且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较高。综合各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认为2008年以浇2水较为经济。
曹彩云郑春莲马俊永李科江
关键词:冬小麦春季灌溉叶面积光合特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