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215)

作品数:15 被引量:592H指数:12
相关作者:鞠杨刘红彬宋振铎王会杰田鹭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建筑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7篇混凝土
  • 6篇活性粉末
  • 6篇活性粉末混凝...
  • 6篇粉末混凝土
  • 4篇钢纤维
  • 3篇应力
  • 3篇应力波
  • 3篇孔隙
  • 3篇RPC
  • 2篇岩石力学
  • 2篇应力分布
  • 2篇力学性能
  • 2篇孔隙结构
  • 2篇钢纤维活性粉...
  • 2篇高强
  • 2篇高温
  • 2篇力学性
  • 1篇压缩载荷
  • 1篇岩层
  • 1篇岩石

机构

  • 14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英国诺丁汉大...
  • 1篇核工业第二研...

作者

  • 15篇鞠杨
  • 8篇刘红彬
  • 4篇宋振铎
  • 4篇王会杰
  • 3篇田鹭璐
  • 3篇杨永明
  • 3篇李康乐
  • 2篇盛国华
  • 2篇彭瑞东
  • 2篇谢和平
  • 2篇贾玉丹
  • 2篇陈健
  • 2篇彭培火
  • 2篇冯磊
  • 1篇黎立云
  • 1篇毛灵涛
  • 1篇危松
  • 1篇周宏伟
  • 1篇李业学
  • 1篇陈永兰

传媒

  • 4篇中国科学(E...
  • 2篇力学与实践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混凝土
  • 1篇实验力学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四川建筑科学...
  • 1篇爆炸与冲击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技术与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利用低成本天然掺合料、在标准成型工艺和热水养护条件下制备出高性能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通过详细地测试RPC立方体抗压强度、圆柱体轴心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弯折强度、弹性模量,对这些物理量随钢纤维体积掺量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同时满足高性能、和易性和经济要求的前提下,钢纤维体积掺量宜控制在1%~2%。给出了RPC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钢纤维体积掺量变化的经验表达式。
刘红彬鞠杨叶光莉陈健贾玉丹
关键词:力学性能钢纤维
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纤维增强增韧的细观机理被引量:40
2007年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新型超高强度水泥基复合材料,掺入钢纤维可改善RPC韧性,弥补脆性大的不足.通过8字型RPC200试件的轴向拉伸试验,应用带扫描电镜的实时加载和CCD技术详细地观测了钢纤维黏结-滑移拔出过程、RPC基体细观结构变化和物理力学特征,分析了基体钢纤维掺量对单根钢纤维拔出时表面黏结物的形态、初裂荷载、极限荷载、界面黏结强度以及拔出功的影响,给出了各物理量随基体纤维含量变化关系的统一表达形式.分析了界面黏结力的构成以及钢纤维对RPC的增强增韧作用.指出基体纤维对单根纤维黏结性能的影响存在最优掺量ρv,opt=1.5%.
鞠杨贾玉丹刘红彬陈健
关键词:钢纤维增强增韧细观机理
压缩载荷下孔隙结构变化的CT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研究孔隙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自制的孔隙物理模型,通过单轴压缩和CT扫描实验研究了受载条件下孔隙率对岩石孔隙结构的演化及其对外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加载阶段和不同CT观察尺度下孔隙模型的裂纹扩展规律以及孔隙和固体介质的损伤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孔隙模型在受载条件下裂纹主要发生在峰值荷载之后,主裂纹大都集中在孔隙密集的地方且伴随许多细小裂纹的产生;峰值载荷前出现了少数微裂纹,微裂纹的产生与演化主要发生在孔隙周边.
杨永明宋振铎鞠杨王会杰彭瑞东
关键词:孔隙结构灰度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爆裂机理研究被引量:25
2009年
作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性能是混凝土研究工作一项重要课题。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关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的研究现状,重点包括其高温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高温爆裂、爆裂机理及其预防措施等。
刘红彬李康乐鞠杨盛国华冯磊
关键词:力学性能高性能混凝土高温
光弹性贴片法研究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性能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预制裂缝的三点弯曲试件,应用光弹性贴片法研究了不同纤维掺量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断裂性能。实验获取了光弹贴片所显示的裂缝扩展全过程,由光弹性条纹分析了不同纤维掺量试件的初裂荷载及临界有效裂缝长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利用光弹性贴片法可以有效的获取钢纤维混凝土裂缝扩展的全过程;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试件的初裂荷载和峰值荷载得到相应提高,且峰值荷载呈近似线性的增加;当纤维掺量为1%时,临界有效裂缝长度值最大;纤维掺量继续增加,其分布均匀性下降,试件的韧性降低,临界有效裂缝长度减少。
毛灵涛王文贞刘红彬鞠杨柳喜张国栋
关键词: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
股骨形态及应力应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建立了一个针对高危女性人群股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运动荷载作用下此类股骨的应力和应变分布以及股骨破坏的可能部位.结果表明:运动荷载使股骨产生较大的横向位移和弯曲变形;股骨颈处的应力和应变最大,容易在股骨颈处以及大转子与股骨干的连接部位附近发生破坏.模拟结果为研制适用于此类人群的高性能人工股骨提供了参考.
鞠杨陈永兰孙华飞宋振铎
关键词:生物力学股骨应力
损伤围岩中爆炸应力波动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1
2007年
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硐室损伤围岩中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和应力分布特征,通过引入JHC本构模型和岩石损伤变量D探讨了应力波作用下岩体的损伤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围岩初始损伤对后续爆炸应力波的波动性质、作用范围和围岩应力分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初始损伤超过某临界值后会显著地影响应力波的波动范围和围岩应力分布;在一定爆炸当量下,爆炸应力存在一个有效作用范围Lp,该范围塑性区以内,爆炸应力对岩体的损伤随围岩初始损伤增大而增大;有效作用范围Lp以外,围岩初始残余非弹性变形积累和单元残余拉应力可以平衡爆炸应力波动产生的损伤叠加效应,“耗散”了爆炸应力作用和波动能量。分析了产生在这种现象的原因。给出了有效作用范围Lp与围岩初始等效应力p之间的经验关系。
鞠杨环小丰宋振铎田鹭璐毛彦喆
关键词:应力波有限元围岩
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机制被引量:313
2008年
叙述岩体单元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与强度、能量释放与整体破坏等概念。在循环压缩载荷下,实测岩石的能量耗散及损伤,数据拟合表明,基于能量耗散分析建立的岩石损伤演化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在循环压缩载荷下同时实测不同加载速度及不同载荷水平下岩体内可释放应变能、耗散能、卸荷弹性模量及卸荷泊松比的变化规律,给出复杂应力条件下卸荷弹性模量的变化公式。基于可释放应变能建立岩体单元的整体破坏准则,该准则与大理岩的双压试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对工程中常见的层状岩体,提出基于畸变能与广义体积膨胀势能而建立的层状岩体破坏准则,该准则与层状岩的双压试验也符合得比较好。
谢和平鞠杨黎立云彭瑞东
关键词:岩石力学
超高强度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韧性与表征方法被引量:34
2009年
通过不同钢纤维掺量RPC200的三点弯曲和断裂实验,研究了RPC的韧性机制与韧性特征,分析了梁不同变形方式下钢纤维对提高RPC抗裂能力、耗能能力和韧性所起的作用.根据RPC200初裂变形、峰值变形及其增幅随钢纤维含量增加而变化的事实,以及梁变形方式对初裂和峰值行为的影响,提出用素RPC200峰值变形作为初始参考变形来计算RPC200韧性.针对RPC200的P-δ和P-CMOD响应分别定义了韧性指标T2(n-1)(n)和FT2(n-1)(n),该指标以理想弹塑性材料的韧性水平2(n-1)为基准,表述了不同变形方式下相比理想弹塑性材料RPC的韧性水平.分析表明:韧性指标T2(n-1)(n)可以反映整体变形时钢纤维对提高RPC韧性的作用,但指标T2(n-1)(n)放大了钢纤维对提高RPC峰值后韧性的作用,未能反映出钢纤维对提高初裂至峰值阶段RPC韧性的贡献.韧性指标FT2(n-1)(n)反映了变形集中在断裂面上时钢纤维对阻滞RPC基体裂纹扩展而吸收能量的作用,较好地反映出钢纤维对提高RPC初裂至峰值阶段以及峰后阶段韧性的贡献.本文方法直观地反映了RPC的韧性特征与韧性水平,为建立统一的RPC韧性指标体系和方便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鞠杨刘红彬陈健贾玉丹彭培火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韧性
岩石孔隙结构的统计模型被引量:25
2008年
通过砂岩CT扫描实验研究了岩石孔隙的几何特征与分布规律,给出了孔隙的形心坐标,孔隙间距、孔隙数和孔径的统计特征与各自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利用Monte Carlo法和随机数算法生成了具有相同统计参数和概率密度函数的随机数序列来模拟孔隙位置、数量和孔径的随机分布.借助FLAC3D程序按照随机数序列分配的孔隙位置和统计特征构建了岩石三维孔隙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模型研究了巴西圆盘劈裂破坏时的应力分布、单元破坏方式以及破裂单元的连通情况.研究表明:孔隙模型具有与真实岩石孔隙结构一致的孔隙统计特征和较好的几何相似性,该模型可以直观地反映孔隙特征对应力分布、破坏方式以及破裂连通性的影响。
鞠杨杨永明宋振铎徐文静
关键词:孔隙结构统计模型岩石应力分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