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060)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3
- 相关作者:庞继景张阳阳张华戴旭锋韩娟娟更多>>
-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厦门大学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以母系遗传为特征的线粒体疾病,主要由线粒体DNA (mtDNA)3个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和G14484C引起.LHON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双侧视力下降或丧失和中心盲点.不完全外显和性别偏好是该病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但在美国进行的LHON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成功.本文就LHON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特点、动物模型、基因治疗等进行介绍,进一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 张阳阳庞继景
- 关键词: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DNA动物模型基因治疗
- 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分子遗传学研究与基因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XLRS)是由视网膜劈裂蛋白1(RS1)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眼底疾病.XLRS小鼠模型的建立为开展人类XLR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模型.研究表明,当RS1基因发生突变时,RS1蛋白的分泌和黏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视网膜发生劈裂.利用腺相关病毒(AAV)8型载体和具有3点突变的AAV2型载体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治疗XLRS的基因治疗临床Ⅰ期试验已经开始.随着具有更高转染效率可以通过玻璃体腔注射转染更多视网膜细胞的载体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XLRS的基因治疗将会迎来更好的未来.
- 张阳阳戴旭锋张华庞继景
- 关键词:基因疗法
-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与未来被引量:3
- 2014年
-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因芯片和全外显子扫描技术的出现,使突变基因检测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越来越多的导致视网膜疾病的突变基因被确认。一些自然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促进了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此外,由于基因转染载体技术的进步,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2008年开始的Leber先天性黑嚎(LCA2)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为更多的隐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应用基因替代疗法治疗MERTK基因突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ABCA4基因突变引起的青少年型黄斑变性、USH2A基因突变引起尤赛综合征、CHM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无脉络膜症以及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班变性等均已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基因治疗虽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早期基因诊断和早期基因治疗是获得长期稳定疗效的基本条件,而对中晚期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还需要改进和完善,基因替代治疗和抗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相结合的新疗法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庞继景
- 关键词:视网膜疾病遗传性突变转染基因疗法
- 表观遗传调控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 2022年
- 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基因表达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多样,其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研究较深入。表观遗传调控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在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生或发展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多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发生改变。DNA甲基化是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异常的DNA甲基化发生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炎症及氧化应激等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与R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缺血性损伤等病变相关;非编码RNA与RP、AMD、病理性血管生成、DR等病变相关。本文就表观遗传调控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张华(综述)庞继景(审校)
- 关键词:表观遗传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非编码RNA视网膜变性
- rd11小鼠视锥细胞变性过程中视蛋白的变化特点被引量:1
- 2014年
- 背景视网膜变性11(rd11)小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发突变的视网膜变性小鼠。研究证实,rd11小鼠出生后随着鼠龄的增长出现快速的光感受器变性,且视杆细胞变性早于视锥细胞变性,但对于视网膜不同区域视锥细胞变性的特点还不十分清楚。目的应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不同鼠龄rd11小鼠M-视蛋白和S-视蛋白在视网膜的表达分布及变化特点,为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出生后14、28、42d的rd11小鼠各5只,制备视网膜铺片,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分别标记小鼠视网膜后极部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M-视蛋白和S-视蛋白的表达,观察随rd11小鼠鼠龄的变化视网膜各区域M-视蛋白和S-视蛋白的荧光形态和密度,并与相应鼠龄的C57BL/6J小鼠进行比较。结果出生14d的rd11小鼠视网膜M-视蛋白和S-视蛋白的红色荧光形态和密度与C57BL/6J小鼠接近,但出生28d的rd11小鼠视网膜后极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区域M-视蛋白和S-视蛋白表达密度均明显降低,荧光形态由纺锤形逐渐变为点状,出生42d的rd11小鼠视网膜部分区域M-视蛋白和S-视蛋白表达消失。出生28d的rd11小鼠视网膜后极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区域M-视蛋白的表达密度分别为(414±32)、(300±8)、(324±22)和(250±20)个/0.037mm^2,明显低于同龄C57BL/6J小鼠的(484±21)、(442±19)、(459±34)和(436±12)个/0.03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4、15.225、7.505、17.990,均P〈0.05);上述4个区域S-视蛋白的表达密度下降更明显,分别为(8±4)、(175±16)、(74±13)、(315±20)个/0.037mm^2,明显低于C57BL/6J小鼠的(73±16)、(436±30)、(393±30)和(480±19)个/0.03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5、17.076、21.637、13.498,均P〈0.0
- 韩娟娟戴旭锋戚艳张华庞继景
- 关键词:视锥细胞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
- 关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性方法被引量:1
- 2019年
-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属于难治性眼科疾病,基因疗法正在成为一种治疗IRDs的新方法。目前至少有26个相关的基因疗法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或将要开展,至少涉及不同类型IRDs的16个突变基因,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MERTK突变)、无脉络膜症(CHM突变)、青少年黄斑变性(ABCA4突变)、Usher综合征1B亚型(Myo7a突变)、X性连锁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RS1突变)、线粒体相关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ND4突变)、全色盲(CNGA3突变和CNGB3突变)、性连锁遗传RP(RPGR突变)等。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基因治疗以及适用于晚期RP患者的、利用异种成视力基因再造感光细胞的光遗传基因治疗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采用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载体治疗对由较小基因突变造成的隐性IRDs,特别是原发病灶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视细胞的IRDs具有较好的疗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首选治疗方案。关于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IRDs或较大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IRDs的基因编辑技术动物实验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近年来,以RNA治疗为基础的寡核苷酸疗法对目前不适于AAV载体基因治疗的大基因突变所致IRDs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相关疗法的临床研究值得关注,应用不同生物疗法造福于中国IRDs患者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 庞继景
- 关键词: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