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93)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武善增余荣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6篇文学
  • 4篇文革
  • 3篇话语
  • 2篇主流文学
  • 1篇新时期文学
  • 1篇余风
  • 1篇中华民国
  • 1篇时间维度
  • 1篇土改小说
  • 1篇瓦解
  • 1篇文革文学
  • 1篇文学话语
  • 1篇文学模式
  • 1篇文学研究
  • 1篇文学制度
  • 1篇小说
  • 1篇民国
  • 1篇民国文学
  • 1篇空间维度
  • 1篇话语转换

机构

  • 6篇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

  • 6篇武善增
  • 1篇余荣虎

传媒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文学评论丛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文革”文学制度的重建
2015年
本文从文学体制、文学规范、文学生产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对"文革"文学制度重建状况的考察。"文革"文学规范体系的重建,在"文革"文学制度的重建中居于核心性地位。"文革"文学体制的重建,为"文革"文学规范体系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文革"文学生产机制的重建过程,也是"文革"文学规范体系全面落实和实施的过程。
武善增
关键词:文学制度
论1964—1978年主流文学话语的现代性症结
2019年
1964—1978年主流文学话语的现代性症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宏大叙事'的诉求,带来的是'活人献祭'与'道德嗜血'惨剧的发生;'新型主体'建构本来求得的是'人性新生',结果却是全面的'人性陷落';'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对文学精神构成了扭曲与窒息。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性价值视域的缺席,是这几种现代性症结共同的精神特征。
武善增
关键词:主流文学话语
民国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
2014年
在近几年"民国文学"的讨论中,丁帆与李怡的理论构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代表性。本文结合研究范型问题,对丁帆的"1912年断代说"、"民国文学史"的构想以及李怡的"‘民国机制’说"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以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关系为视角,对民国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武善增
关键词:民国文学中华民国
论“文革”主流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的瓦解
2015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界对"文革"主流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的颠覆,先是进行文学外围的政治批判,再转入对文学内部核心理论问题的讨伐,但由于"两个凡是"思想的存在,这样的清理很难走向深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逐渐推翻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文革"主流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终于走向了全面的瓦解。考察"文革"主流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瓦解的复杂性,对解读"文革"主流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武善增
关键词:主流文学瓦解
“五四”余风的终结与“文革”文学模式的初步形成——从《暴风骤雨》《三里湾》等到《艳阳天》
2014年
从土改小说到合作化小说,再到《艳阳天》,地主形象由蕴涵作者的同情心变为充满敌对意识,作者对中农的态度由保护、七分肯定变为丑化和敌意化,爱情叙事也由进步青年的浪漫传奇变为政治化的婚姻故事。这一系列变化昭示了"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在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终结,由此也开启和初步形成了"文革"文学的基本模式。
余荣虎武善增
关键词:合作化小说土改小说
论“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以1976-1978年为考察中心被引量:2
2015年
"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包括文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与文学文本话语的转换两个方面。本文以"文革文学"话语为参照背景,通过对1976-1978年"文革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的瓦解过程、"文革文学"话语模态的颠覆状况的综合考察,对"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时间分界线以及"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起点,提出了新的看法。
武善增
关键词:话语转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