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8B080703018)
-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5
- 相关作者:余深平贺李潘碧涛刘明娟罗柏宁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子宫颈癌3.0T MR背景抑制DWI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初步相关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的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技术,对子宫颈癌的表观弥散系数(ADC)与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盆腔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3例子宫颈癌。对照MRI分期及临床病理分期,对临床病理分期与相应子宫颈癌的ADC值,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随机对照t检验对Ⅱ期子宫颈癌不同亚期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子宫颈癌Ⅰ~Ⅳ期的ADC值分别为(0.95±0.20)×10^(-3)、(0.91±0.20)×10^(-3)、(0.83±0.13)×10^(-3)及(0.88±0.19)×10^(-3)mm^2/s。统计结果表明FIGO分期和相应ADC值两者无相关性(r=-0.16,P=0.252),4期的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594,P=0.622)。(2)Ⅱa期及Ⅱb期子宫颈癌ADC值分别为(0.89±0.13)×10^(-3)和(0.93±0.24)×10^(-3)mm^2/s,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53,P=0.598)。结论 MRI能较准确地判断子宫颈癌的分期。初步结果表明,子宫颈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分期与ADC值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余深平贺李庄晓瞾刘明娟潘碧涛
- 关键词:子宫颈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 子宫颈癌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的初步相关研究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子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临床病理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盆腔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1例子宫颈癌。采用两组随机对照t检验比较子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子宫颈癌不同病理类型的ADC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ADC值。结果 (1)51例子宫颈癌与16例正常子宫颈的ADC值分别为(0.92±0.19)×10-3mm2/s和(1.26±0.24)×10-3mm2/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87,P<0.01)。(2)46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及5例非鳞状细胞癌的ADC值分别为(0.92±0.20)×10-3mm2/s和(0.89±0.11)×10-3mm2/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8)。(3)46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包括高分化5例、中分化19例及低分化22例,ADC值分别为(1.08±0.28)×10-3mm2/s、(0.85±0.14)×10-3mm2/s及(0.94±0.21)×10-3mm2/s,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P=0.02)。结论 3.0TDWIADC值测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反映子宫颈癌的弥散受限情况。初步结果表明,子宫颈癌的不同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与ADC值有一定相关性,但有待于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 贺李余深平庄晓曌潘碧涛刘明娟
- 关键词:宫颈肿瘤
- 3.0T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功能BOLD-fMRI在脑外科手术前后的应用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3.0T高场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联合应用在大脑皮层主要运动感觉区(SM1)脑肿瘤的检查方法,并通过术前术后的比较评价在脑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脑瘤患者16例,采用SiemensTrio型3.0TMR仪和SiemensLeonardo工作站进行扫描以及数据后处理,术前1周和术后3个月用同样的方法行常规扫描以及DTT和fMRI扫描。BOLD-fMRI采用GRE-EPI序列,选择6时相双手交替运动的组块模式激活SM1区。DTT采用12个梯度方向的SE-EPI序列,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通过术前的检查制订手术计划,术后约3个月通过同样的检查评价手术结果和该检查的指导意义。结果 fMRI:3例患者初次扫描未能配合,重复训练后能够完成扫描。其余患者顺利完成扫描。DTT:所有病例手术前后的扫描都能成功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所有病例的图像资料对手术医师切除肿瘤而保留功能区和投射纤维束有帮助,同时对术后患者康复治疗起到指导作用。除2例患者术后KPS评分降低,其余均升高,其中8例恢复到100分。结论在3.0TMR上应用DTT结合fMRI扫描可行性高,对于脑瘤患者术前手术计划和术后对手术的评价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 林尔坚黄权毛丽娟潘碧桃罗柏宁余深平
- 关键词:神经纤维运动皮层
- 3.0T磁共振DWIBS诊断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初探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子宫颈癌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的25例子宫颈癌术前病例。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子宫颈癌原发病灶及转移性、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采用两组随机对照t检验对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长径、短径及短径/长径比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5例子宫颈癌病例中原发病灶25个,转移性淋巴结17个,非转移性淋巴结140个,均经手术病理证实;(2)子宫颈癌原发灶、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三者之间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7.93,P=0.001)。子宫颈癌原发灶与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5,P=0.456),子宫颈癌原发灶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68,P<0.001);(3)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6±0.36)×10^(-3)mm^2/s和(1.12±0.34)×10^(-3)mm^2/s,长径分别为1.51±0.41cm和1.19±0.36cm,短径分别为1.16±0.35cm和0.77±0.22cm,短径/长径比率分别为0.78±0.17和0.68±0.19,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3.0T磁共振DWIBS的ADC值测量能够定量反映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弥散受限程度,结合淋巴结的短径、长径等综合评价可以提高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
- 贺李余深平庄晓曌潘碧涛刘明娟
- 关键词:子宫颈癌弥散加权成像转移性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
- 利用3.0T磁共振观察子宫恶性肿瘤组织弥散效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观察子宫恶性肿瘤的弥散受限程度。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成像仪,对子宫颈癌病例及正常子宫颈对照组、子宫内膜癌病例及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进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对子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7例子宫颈癌和16例正常子宫颈的ADC值分别为(0.92±0.20)×10-3mm2/s和(1.26±0.24)×10-3mm2/s,子宫颈癌和正常子宫颈2组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14例子宫内膜癌和14例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0.87±0.17)×10-3mm2/s和(1.34±0.26)×10-3mm2/s,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2组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较正常子宫组织弥散受限,3.0T磁共振DWI的ADC值测量能够定量反映子宫恶性肿瘤的弥散受限程度。
- 余深平贺李刘明娟张中伟潘碧涛罗柏宁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宫颈肿瘤子宫内膜肿瘤
- 女性盆腔恶性肿瘤3.0T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初探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病变范围及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MRI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照。病例包括宫颈癌17例(术前14例,术后复发3例)、子宫内膜癌7例(术前5例,术后复发2例)、结肠癌术后复发1例、卵巢癌术后复发1例。进行女性盆腔恶性病变与正常组织(闭孔内肌)ADC值的测量与比较,以及常规MR成像组和弥散成像结合常规MR成像组的病变观察结果的比较。【结果】①女性盆腔恶性病变与正常组织ADC值测量与比较: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原发灶、转移灶与闭孔内肌的ADC值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原发灶与闭孔内肌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闭孔内肌与转移灶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原发灶与转移灶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②常规MR成像组和弥散成像结合常规MR成像组的病变观察结果的比较:常规MR成像组与弥散成像结合常规MR成像组发现病变分别为43处及88处,两组发现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图像ADC值测量能够定量反映病灶的弥散受限程度,有助于鉴别盆腔良恶性病变。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辨率高,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女性盆腔恶性病变的范围和转移,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余深平贺李刘明娟潘碧涛张中伟罗柏宁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女性盆腔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