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304)

作品数:7 被引量:713H指数:7
相关作者:龙花楼邹健李婷婷刘彦随胡智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乡村
  • 3篇乡村转型
  • 2篇中国耕地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转型
  • 2篇乡村发展
  • 2篇耕地
  • 2篇城乡
  • 2篇城乡协调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样带
  • 1篇宅基
  • 1篇宅基地
  • 1篇中国乡村
  • 1篇脱钩
  • 1篇脱钩研究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宅基地
  • 1篇资源变动
  • 1篇乡村地理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龙花楼
  • 5篇邹健
  • 3篇李婷婷
  • 2篇胡智超
  • 1篇刘彦随
  • 1篇张杏娜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学报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被引量:52
2012年
回顾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动向,涉及乡村内涵和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研究开始转向探究乡村性的表现,即从原先关注乡村的物质性转向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建设;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未来国际乡村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全球性议题,为此,乡村地理学研究亟需加强跨学科联系与合作,并注重研究尺度的外扩与内敛。最后,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龙花楼张杏娜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被引量:92
2011年
选取能源开发、粮食安全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的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中部传统农区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分别对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这三大典型类型区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乡村转型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各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进而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而城乡关系作为乡村转型发展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反过来依此可审视内在因素与外援驱动力是否合理配套。②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城乡非均衡极化发展;中部传统农区呈现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其城乡系统呈现较高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③为了顺利实现未来各典型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应强调增强其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中部传统农区应侧重推进其产业分工协作与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东部地区则应注重培育乡村新型产业体系。
龙花楼李婷婷邹健
关键词:动力机制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发展被引量:50
2011年
本文在界定乡村转型发展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从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和城乡协调度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提出了统筹协调快速城镇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今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通过政策创新,加强工业与城镇对农业和乡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着力扭转农业和乡村被剥夺的状态,提升乡村地区竞争力与发展速率,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龙花楼邹健
关键词:乡村转型乡村发展城乡协调城镇化
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初探
本文依托乡村转型发展基础理论,提出衡量乡村转型发展的三个标准,即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与城乡协调度,分别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挑选其中主要指标对我国2002~2007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①各地乡...
邹健龙花楼
文献传递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被引量:113
2012年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村发展度与较高转型度造成样带各县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协调发展;2005~2008年期间,样带乡村系统普遍较快发展,各地城乡系统间的差异化发展局面得到初步改善;(2)"苏南-陕北"样带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带性演变特征,各地转型发展的特征与结果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3)基于样带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将样带划分为8个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各类型区之间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选择不同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并由此驱动资源环境和城乡经济系统的差异性变化。
龙花楼邹健李婷婷刘彦随
关键词:城乡协调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被引量:72
2010年
诸多成功案例表明,全球化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知识与实践的国际转移,将国际知识转移至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为地区发展战略问题提供国际上相关解决方案。英国在其乡村发展历程中也曾经历过与目前中国相类似的发展阶段并遇到相似的发展问题,涉及乡村经济的多样化转型、对新技术和市场扩张的适应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因此,借鉴英国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其政策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政策制订由"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强调政策的综合性、注重乡村发展计划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重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等方面,最后从政策制订、乡村发展计划的实施以及发展项目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乡村发展的政策启示。并指出,考虑到国际乡村发展政策的趋同与差异,任何国际乡村发展政策和模式的采纳均需要根据我国特殊的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环境予以调整。
龙花楼胡智超邹健
关键词:乡村发展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被引量:350
2012年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龙花楼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被引量:110
2012年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2008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龙花楼李婷婷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农村宅基地
中国耕地资源变动与非农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
本文利用脱钩弹性系数分析了我国1999~2006年间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与非农GDP变动相互关系的时空格局,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耕地变动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呈现波动性变动,且受到国家相应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
胡智超邹健龙花楼
关键词:经济发展脱钩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