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205)

作品数:20 被引量:206H指数:9
相关作者:汤连生邓钟尉桑海涛林沛元张鹏程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理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建筑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应力
  • 4篇动应力
  • 4篇非饱和
  • 3篇土力学
  • 3篇土压力
  • 3篇吸力
  • 3篇路基
  • 3篇交通荷载
  • 3篇荷载
  • 3篇非饱和土
  • 3篇饱和土
  • 2篇压桩
  • 2篇土体
  • 2篇桩侧
  • 2篇静压
  • 2篇静压桩
  • 2篇花岗岩残积土
  • 2篇基坑
  • 2篇基质吸力
  • 2篇残积土

机构

  • 20篇中山大学
  • 9篇广东省地质过...
  • 5篇广州市城市规...
  • 3篇广州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1篇东莞理工学院
  • 1篇广东省建筑科...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四川中成煤炭...

作者

  • 19篇汤连生
  • 6篇邓钟尉
  • 5篇林沛元
  • 5篇桑海涛
  • 4篇张鹏程
  • 4篇吴科
  • 3篇徐通
  • 3篇胡永强
  • 3篇姜力群
  • 3篇邓锡斌
  • 2篇胡辉
  • 2篇宋明健
  • 2篇颜波
  • 2篇陈浩昆
  • 2篇田管凤
  • 2篇宋晶
  • 1篇于海涛
  • 1篇张庆华
  • 1篇李海洋
  • 1篇宋晶

传媒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岩石力学与工...
  • 4篇岩土力学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力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粒间联结作用与脆弹塑性胶结损伤模型研究被引量:28
2013年
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主要为铁质胶结,遇水后强度急剧降低,结构性强,显示出脆弹塑性损伤破坏特点,其粒间联结作用正是其结构性和脆弹塑性损伤破坏的核心问题。论述了非饱和土的粒间联结作用,将其分为接触联结和非接触联结两类,这两种联结在粒间相互作用上都表现为吸力的作用,即由湿吸力、可变结构吸力组成的粒间吸力。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铁质胶结为主的接触联结作用,加上其砂粒、黏粒等各级粒度成分混合,致使粒间联结作用遇水或扰动后变化大,导致力学性质上的脆性显著。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可变结构吸力与土体堆积方式、干密度、孔隙比、含水率/饱和度的定量计算公式,并由试验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合理性。进而从游离氧化铁胶结是非饱和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显示脆弹塑性的根本原因出发,基于堆砌体模型思想,采用孔隙比与结构脆性参数构建损伤过程函数,建立了可反映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脆弹塑性胶结损伤的理论模型,通过试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特有的应力-应变关系,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或扰动后易破坏的机制。
汤连生桑海涛宋晶刘锋涛颜波张鹏程
关键词: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
花岗岩残积土抗拉强度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在传统工程地质环境及土力学性质的研究中,土体的抗拉强度常常被忽略,而其实抗拉张强度在评估非饱和红土的崩岗、崩塌及土坝、堤防、路基、垃圾填埋场等边坡的稳定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利用自行研制的土体单轴抗拉强度试验仪,对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两种花岗岩残积土的抗拉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通过快剪试验得到了黏性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并对花岗岩残积土的抗拉强度机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土抗拉强度与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含水量的增大,抗拉强度的减小幅度会随干密度大而增大;抗拉强度与干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干密度的增大,抗拉强度的增大幅度会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砂质花岗岩残积土(粉黏土质砂)的抗拉强度普遍低于黏性花岗岩残积土(含砂黏土)的抗拉强度;黏性花岗岩残积土(含砂黏土)的抗拉强度与其粘聚力呈正相关关系,与内摩擦角相关性不大。花岗岩残积土的抗拉强度机理分析表明,土颗粒间的联结作用力是土体抗拉强度主要来源,包括土颗粒间的直接接触联结作用力、土颗粒间的微观非接触联结作用力和通过胶结物或气液收缩膜作用产生的间接接触联结作用力。
汤连生桑海涛侯涛宋晶罗珍贵陈浩昆
关键词:花岗岩残积土抗拉强度
基质吸力与含水量及干密度定量关系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借鉴结晶矿物学/粉体力学与工程中的配位数概念,基于Smith试验公式、Fisher经验公式和Young-Laplace公式,建立含水量、干密度或孔隙比等非饱和土的宏观状态量与两土颗粒之间水环体积、饱和角等微观状态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理论上推导并给出基质吸力的定量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非饱和土基质吸力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单调减小,二者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基质吸力与干密度或孔隙比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但在低含水量段,基质吸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明显,而在高含水量段,基质吸力则基本保持不变。计算结果与已有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张鹏程汤连生姜力群邓钟尉
关键词:土力学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含水量配位数干密度
非饱和土湿吸力与含水率的定量关系研究被引量:26
2012年
以立方松散堆积方式为例,从理论上推导并给出了湿吸力与非饱和土含水率的定量关系表达式,开展了不同含水率状态下重塑细粒砂性土的吸力测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和分析,理论计算和试验拟合结果均表明:对于特定的非饱和土,湿吸力随含水率先增大而后减小,即存在确定的界限含水率。这与"在一定的土体含水率变化范围内,非饱和土,尤其是非饱和砂性土的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的事实完全相符,这再次证明了湿吸力,而非基质吸力,才是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鹏程汤连生邓钟尉姜力群
关键词:非饱和土含水率有效应力
交通荷载下路基土中动应力响应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为分析路基土的动力响应特征,结合层状黏弹性体系理论,借助黏弹性运动方程和用复柔量表征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建立层状黏弹性路基土响应行车荷载的力学行为分析模型,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该模型和静力学理论,考察了路基土中动静应力随深度的分布规律,探讨车辆荷载强度、荷载频率、循环加载次数、路基深度、土层复柔量、土层密度等因素对路基土中竖向动应力的大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汤连生林沛元吴科邓锡斌邓钟尉李海洋
关键词:交通荷载路基土动应力
侧限压缩条件下土体的侧应力松弛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侧向应力松弛是侧限压缩土体的重要流变性质之一。通过在改装的固结仪上进行的土体侧限流变试验表明,在恒载侧限压缩条件下,土体的侧应力松弛曲线与竖向蠕变曲线同步出现不稳定、稳定、急剧变化3个阶段。将试验结果结合土的结构颗粒定向排列理论和强度理论探索了土体侧应力松弛的机制并得出结论:侧应力松弛曲线的3阶段特征是由于土体结构连接的压密恢复与剪切破坏相互作用所致;而侧应力松弛稳定的极限状态是由土的抗剪强度控制。此外,较高的应力水平将会使土体侧应力松弛程度相比低应力水平时更为显著。该分析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地基长期承载力和地基沉降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田管凤汤连生
关键词:侧限压缩土体结构应力水平
非饱和土粒间吸力研究的若干思考和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非饱和土粒间吸力是建立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和抗剪强度理论的基础前提,从各力的本质、概念、大小等不同角度出发,对目前非饱和土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吸力进行了详细对比和分析。基质吸力表示土壤吸水的趋势,强调的是土颗粒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土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与有效应力概念的本质不符,是Bishop和Fredlund强度理论中分别存在着物理意义不明确参数x和φb的根本原因;广义吸力虽然考虑了结构吸力的作用,但仍将基质吸力作为有效应力的一部分,使原本"实用、简化"的目标更加复杂化;附加内压力将基质吸力以及表面张力的作用进行叠加,存在力作用大小上的重复,同时未考虑结构吸力的作用;张力吸力将表面张力沿两土颗粒连线方向的分量———张力吸力和基质吸力进行叠加,一是仍将基质吸力作为有效应力的一部分,二是同样未考虑结构吸力的作用;粒间吸力(湿吸力和结构吸力)考虑了因土体结构性引起的结构吸力作用,同时也考虑了气液界面上收缩膜的效应———湿吸力的作用,基于粒间吸力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及强度理论不仅符合有效应力定义的本质,而且合理地解释了非饱和土中诸如收缩膜张力的方向性、土中应力概念的平均性、土体物理本质的唯一性、随含水率变化的连续性以及对不同类型土的适应性等众多现象。因此,从粒间吸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是正确、可行的。
张鹏程汤连生邓钟尉姜力群
关键词:非饱和土基质吸力
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从岩石微裂隙等缺陷及随机分布的特点出发,建立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其核心在于科学地选取反映损伤程度的岩石微元强度度量方法、岩石内部损伤随机分布的形式以及模型参数。首先基于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说建立了三维应力作用下岩石损伤本构方程,讨论了常用的M-C等3个岩石强度准则和Weibull分布等5个岩石微元强度概率模型。然后基于H-B强度准则和幂函数分布建立了岩石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并给出了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借助引用的实例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和参数确定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建议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汤连生桑海涛宋晶罗珍贵陈浩昆
关键词: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反复动载下土体的动应力累积效应及量化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土体受到反复动载作用时,土中产生的动应力在一个周期荷载结束后不会立刻释放,而是需要一定的扩散时间,其中部分应力将逐次叠加到下一次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之中,随着动载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积累,形成动应力"累积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动应力累积总量与土体性质、荷载产生的动应力强度、动载频率及动载次数等因素有关,在反复动载作用下,土中产生的动应力包括单次动载产生的动应力与反复动载产生的动应力累积两部分。
张庆华汤连生吴玉刚尹敬泽
关键词:动应力
分形几何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被引量:5
2011年
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分形几何理论及其方法。从岩土材料结构的定量描述、流体在岩土体中的渗流问题、岩土材料强度的分形模型和分形空间的力学特征四个方面叙述了分形理论在岩土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应用。指出只有将岩土力学系统在欧氏空间的各种基本变量、原理和方法向分形空间推广和拓展,才能产生对岩土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新认识,这也是分形理论在岩土力学研究中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林沛元汤连生桑海涛邓锡斌吴科邓钟尉
关键词:分维岩土力学岩土材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