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8JJD740061)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宋亚云张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形容
  • 2篇形容词
  • 2篇汉语
  • 1篇动词
  • 1篇动结式
  • 1篇一分为二
  • 1篇语形
  • 1篇上古
  • 1篇上古汉语
  • 1篇特征词
  • 1篇结式
  • 1篇古汉语
  • 1篇汉语形容词
  • 1篇副词
  • 1篇程度副词
  • 1篇词类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

  • 2篇宋亚云
  • 1篇张蓉

传媒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汉语史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再谈汉语形容词的鉴别标准被引量:3
2012年
在逐一回顾了各家鉴别汉语形容词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的基础上,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所使用的标准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从单一标准过渡到多项标准;鉴别汉语形容词不能只用其中的一条标准,否则会把大量的名词和动词都混杂进来。鉴别汉语形容词,可以综合考虑四方面的标准。此外,无论是近代汉语时期,还是现代汉语时期,程度副词都能作为区分动形的有效标准。
宋亚云张蓉
关键词:形容词程度副词
上古汉语“治”的词类属性与功能转变
2010年
"治"的部分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具备形容词的语法特徵,应该看成形容词,形容词"治"和及物动词"治"读音有别。上古时期,及物动词"治"一般不能用于省略宾语的施事主语句,"治"不带宾语时,要么是用于受事主语句,要么是用于形容词谓语句;西汉以后,"治"的表现正好相反,用如形容词和受事主语句逐渐减少;东汉以后,形容词"治"消失。
宋亞雲
关键词:动词形容词
对《史记》语料性质的认识及处理办法被引量:3
2010年
作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史记》的重要价值自不待言,但是《史记》的语料性质十分复杂,《史记》中有很多文字直接来自上古,有一些则经过作者改造后写成,其中有的可以反映西汉时期的语言面貌,有些反映的则是先秦的语言特征。建议应该将《史记》一分为二,《史记》“上”更多代表先秦的语言,《史记》“下”则主要代表西汉时期的语言。吸收了文献学界的研究成果,慎重删去一些篇目和一些后人搀入的内容。整理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作为语言研究的《史记》文本。运用一些特征词在《史记》“上”和“下”中的使用差异,并结合汉语动结式研究的有关问题,证明《史记》内部的语言差异反映了历时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证明应该将《史记》一分为二。
宋亚云
关键词:一分为二特征词动结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