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W038)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葛永海王丹孔德顺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言情以启蒙”的主题标举与文化超越——明清江南文学精神的一个考察维度被引量:1
- 2014年
- 明清江南文学既是宋元文学之深化,又是近代文学之预演。明清时期士商的融合培育着新的商业文化,表现为非儒观念与民间文化的结合,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明清文人以言情为最主要的写作策略,言情以张欲,言情以反理,言情以明性,其作品内容包含着雅与俗的分合消长,娱乐与教化的彼此纠结,最终达成言情以启蒙。讨论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形态层面,即雅与俗之分合,娱乐与教化之消长;二是文学主题层面,表现为从"原欲"到"情本"的跨越;三是文学精神层面,江南区域之文学经典高扬启蒙大旗完成对雅与俗、娱乐与教化的双重跨越。
- 葛永海
- 关键词:言情启蒙文学精神
- 六朝江南都市艳歌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流变被引量:5
- 2012年
- 论文所指的"都市艳歌",乃是"都市"与"艳歌"的叠合,既强调诗歌的城市属性以及所带来的商业化与通俗化特色,也突出诗歌题材因世俗欲望的渲染所具有的绮艳特征。六朝以来,江南地区出现的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诗歌都具有这些特征。作者主要探讨江南都市艳歌的生成机制及历史流变。在六朝文学新变的直接影响下,江南地区建康的士人、王室、民间歌者三种创作主体互动交流,尤其是士人从乐府民歌中吸取养分进行艳情化改造,成为都市艳歌生成的主要途径。在唐代江南文学中心位移至扬州后,都市艳歌亦随之发展流变。六朝江南都市艳歌为后世带来了极为广远的文学效应。
- 葛永海
- 关键词:六朝诗歌历史流变
- “同形异构”的聚合——《水浒传》与《儒林外史》的另一种文化阐释被引量:1
- 2016年
- 从特定角度来看,《水浒传》是好汉聚义,《儒林外史》是文人雅集。两书的聚合描写富有张力,所谓"同形异构",乃指两书人员流动的方式主要都是由散而聚,发展轨迹同中有异,生动展现了封建时代的游侠与游士以仪式化的方式各自在江湖与庙堂之间演绎文化身份上的进退与转换。尽管两书终极理想内涵相类,都体现出对"义"与"礼"的呼唤和重建,但小说相近的幻灭结局折射出重建文化秩序而不可得的悲悯,正是这种深刻的文化反思使得两书成为中国武者小说与文人小说的典范之作。
- 葛永海孔德顺
- 关键词:《水浒传》《儒林外史》同形异构
- 从曲江叙事到西湖叙事:走向市井空间的现世体悟被引量:1
- 2015年
- 所处时代的城市属性决定了城市叙事文本之属性,唐代的曲江叙事与宋代的西湖叙事,尽管文化背景不同,在叙事文本形态上却同样丰盈饱满,这使得两者的比较有了历史文化层面的纵深感。不同的写作者或说书人,不同的故事主体与文学趣味,塑造着不同时代、不同内涵的城市空间。通过这种彼此映照,更能够凸显出从唐至宋之空间文学叙事在文化意蕴上的嬗递,即走向市井的现世体悟。
- 葛永海
- 关键词:文化意蕴
- 略论江南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内涵重构——以上海为中心被引量:3
- 2012年
- 江南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方国文化、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对应了三个维度,即历史维度、地理纬度与城市维度,其中,城市文化是近代江南文化的典型形态。在江南区域城市文化实现精神内涵的现代性蜕变中,现代传媒的革命性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现代传媒的出现,从整体上改变了城市文化的内在结构,推动了江南区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体表现在文化主体、生活内容、文化精神等方面。从城市生活内容到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以上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文化之发展俯仰依违于传统趣味与现代意识之间,顺着言情文化与时议文化两条主要线索前进,此两重文化主题的发展演进,形象地诠释了江南城市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内涵重构。
- 葛永海
- 关键词:江南文化
- 以城市书写为视角的明代奇书解读被引量:4
- 2012年
- 就文本形态而言,明代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都有贯穿始终的城市书写,但在内容与笔法上,则有浓淡深浅之别。当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经历"城—都—市",即由军事中心到政治中心再到经济中心的演进时,明代"三大奇书"恰与这种城市职能的演替对应和暗合,如果说《三国演义》突出"城",那么《水浒传》关注"都",而《金瓶梅》则是典型的"市"小说。由此,三大奇书建构了古代文学值得注意的三种人城关系模式:城与城的对抗、人与城的对抗以及城对人的操控。因为涵括了古往今来人城关系最尖锐、最典型的三种情形:以城池为目标的政治争夺、市民对都市强权的反叛、个体在城市中被"物化",所以,描写人与城市的冲突及其后果应是明代奇书的主题内涵之一。
- 葛永海
- 从观念到叙事:古代小说中的“灶下灵异”考论
- 2014年
- 古代小说作品中多有关于"灶下灵异"的记载。一方面,这些叙述受到了自古以来灶神(鬼)崇拜与禁忌观念的深刻影响,折射出文化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汉魏以来有关故事内容不断被扩展与丰富,出现了灶鬼作祟、灶器夜谈、灶下通灵等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见出"灶下灵异"叙述在流传中情节模式与美学风格方面的细致变化。
- 葛永海
- 关键词:古代小说
- 晚清广东题材小说的文学新变及文化反思被引量:2
- 2013年
- 晚清以来,以广东社会与粤民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广东题材小说蔚为大观,这些作品聚焦于广东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内容,在艺术和思想方面都呈现出新特征和新气象。本文对广东题材小说进行历时性梳理,展示其发展演进的基本轨迹,重点研讨其在晚清的文学新变。这种新变既包括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方面的一系列艺术创新,亦包括思想内涵方面的新拓展,后者具体表现为文化反思的自觉意识以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
- 葛永海王丹
- 关键词:晚清小说文学新变文化反思
- 论城市文学视域中的20世纪初上海文学图景被引量:4
- 2011年
- 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文学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城市文学的开始。在20世纪初的20年里,上海文学主要是沿着两条主干线索发展演变:一是言情文学,一是时议文学。前者主要是通过编织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来迎合广大市民对于风月言情的天然爱好,以商业文化为支撑,突出世俗性,追求商业价值。而后者主要是突出城市作为舆论中心的功能和意义,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批判性。如果说言情显示出城市叙事的感性化和欲望化,时议则代表着城市理性。20世纪头20年上海之城市文学图景的出现有其历史、政治、文化原因。此后,时议与言情的交织发展贯穿着上海文学的现代历程。
- 葛永海
- 关键词:城市文学言情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