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W008)
-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国雄晏杰雄李信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更多>>
- 超越美学的美学——环境美学的学科特征被引量:1
- 2015年
- 超越美学的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学科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力图突破美学研究艺术的单一立场;二是多学科视野的发展思路,力图突破传统美学的束缚,成为一种真正跨学科的学科存在形态;三是传统美学日益失去关注与把握当代问题的能力,环境美学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结合的崭新模式力图回归生活世界,介入当代生活的盛大场景。
- 陈国雄李信
- 关键词:超越美学环境美学传统美学
- 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城市公共艺术的美学考察被引量:3
- 2011年
- 城市公共艺术应促成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并进而实现"环境艺术化"和"艺术环境化"的完美融合。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可以从公共艺术的审美本体、审美模式与审美经验三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就审美本体而言,公共艺术应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从审美模式来看,应适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而其审美经验应当是审美性与功能性的交融。
- 晏杰雄陈国雄
-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
- 审美无功利与环境审美模式的理论建构
- 2013年
- 在环境美学发展过程中可以将环境审美模式归纳为对象模式、景观模式、自然环境模式、介入模式、神秘模式、唤醒模式、非审美模式、后现代模式、多元模式、形而上学的想象模式十种方式,但由于在环境审美模式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环境美学将审美无功利作为其理论批驳的标靶,因此,艾伦·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与阿诺德·柏林特的介入模式获得了更多的理论生长空间,成为目前环境审美模式的主流理论。以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与伯林特的介入模式作为理论考察的主要对象,
- 陈国雄
- 关键词:环境模式审美模式功利介入模式美学发展
- 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对策被引量:2
- 2013年
- 在数字媒介时代,文学边界的位移与内涵嬗变促使文学批评必须寻求新的批评对策以适应文学发展的现状。其新的批评对策表现在文学批评的普世伦理诉求,文化批评的有效发展,公共批评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由于这三者共同服务于文学批评整体功能的发挥,必然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文学批评的普世伦理诉求依赖于文化批评的有效发展,而这两者的实现同时需要建构一个公共的批评空间。
- 陈国雄
-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化批评
- 环境体验的审美描述——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审美经验剖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环境的审美经验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经验相关的经验,是一种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体验。其次,它存在于鲜活的审美感知中,是一种真正的感知联觉,是感觉样式的全面整合。再次,它融合了最独特的地域体验,这种地域体验,使得环境审美经验超融了日常经验,从而建构起最深沉的家园感。
- 陈国雄
- 关键词:环境美学联觉
-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美学诠释被引量:5
- 2012年
- "道法自然"是老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结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类体验生成力的神妙,让大自然在自然而然中呈现出自身的真正价值。在当代美学视野中,"道法自然"的思想能让人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化合,并拓展到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体认。"道法自然"的思想为后现代哲学与美学,尤其是生态、环境哲学与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 陈国雄史建成
- 关键词:道法自然生态美学
- 悠然之见与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方式
- 2013年
-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从而补救了西方审美方式理论建构中对于审美无功利理论批驳的偏颇。
- 陈国雄
- 关键词:环境美学
- 环境美学发展的四大转折被引量:3
- 2015年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实现了由早期建构期向全面发展期的学科跨越。在这一进程中,环境美学的研究路径经历了由实践先行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的转折,研究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环境到人类环境的转折,研究立场经历了由环境关注到环境关怀的转折,研究目标经历了由环境宜居到环境乐居的转折。上述四大转折有效促成了环境美学学科的纵深发展,也鲜明地表征了其研究轨迹的与时俱进。
- 陈国雄
- 关键词:环境美学乐居
- 生活(居):一种理想的环境审美模式——陈望衡环境审美思想简论
- 2014年
- 作为中国环境美学的主要开拓者,陈望衡在汲取东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与西方环境美学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不同,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在哲学层面秉持双主体论与和合思想,把自然提到与人对等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在实践层面提出生活是环境美学的主题,居住是实现生活的方式,把环境美学的根本性质确定为家园感。在本体层面提出景观本体论,认为环境美在景观,景观是环境美的渊薮,可带给人无穷无尽美的享受。生活(居)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时代品格和实践品格的环境审美模式,是理想环境审美模式的现实范本和实践形态。
- 晏杰雄
- 关键词:双主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