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0418)

作品数:13 被引量:115H指数:7
相关作者:陈佩度曹爱忠陈全战亓增军王秀娥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小麦
  • 5篇分子标记
  • 4篇基因
  • 3篇普通小麦
  • 3篇抗病
  • 3篇白粉
  • 3篇白粉病
  • 2篇选育
  • 2篇易位
  • 2篇易位系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小麦-簇毛麦...
  • 2篇麦谷蛋白
  • 2篇抗性
  • 2篇谷蛋白
  • 2篇高分子量麦谷...
  • 1篇蛋白基因

机构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2篇陈佩度
  • 8篇曹爱忠
  • 5篇陈全战
  • 4篇亓增军
  • 4篇王秀娥
  • 3篇别同德
  • 3篇庄丽芳
  • 3篇冯祎高
  • 2篇刘大钧
  • 2篇王海燕
  • 2篇邢莉萍
  • 2篇王华忠
  • 2篇裴自友
  • 2篇蒋正宁
  • 2篇陈华锋
  • 2篇王春梅
  • 1篇何华纲
  • 1篇王苏玲
  • 1篇郎淑平
  • 1篇胥红研

传媒

  • 8篇作物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3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TAC文库中筛选Hv-S/TPK基因被引量:2
2008年
本实验室已经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到一个白粉菌诱导后上调表达的抗病相关基因Hv-S/TPK,并获得了它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Hv-S/TPK的特异引物筛选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ransformation-competent artificial chromsome,TAC)文库,获得了阳性TAC单克隆,并进一步获得了含有Hv-S/TPKcDNA序列的5160bp(GenBank Accession No.EU153366)的亚克隆。对亚克隆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v-S/TPK基因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4个外显子序列与簇毛麦上已得到的Hv-S/TPK的cDNA序列100%同源。对起始密码子上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调控序列中,含有W-Box、OCS-element等与抗病相关的元件。以TAC克隆为探针与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表明含有Hv-S/TPK基因的TAC克隆来自于簇毛麦。
孙玉磊曹爱忠杨学明王晓云陈佩度
关键词: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荧光原位杂交
普通小麦籽粒DON含量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为了选育抗赤霉病且籽粒毒素含量低的小麦品种以减轻赤霉病危害,在对我国南方麦区地方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选用8个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水平不同的小麦品种作亲本,按8×8半双列杂交配制28个杂交组合,以接种后成熟籽粒中DON含量、病小穗数、病小穗率和病粒率为指标,进行赤霉病抗性、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遗传分析,以及不同鉴定指标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种中籽粒DON含量以苏麦3号最低(0.5715 mg kg-1),Alondra’s最高(13.5560 mg kg-1),各组合F1的籽粒DON含量均低于感病品种Alondra’s。品种间GCA和SCA存在显著差异,籽粒DON含量以加性效应为主,存在部分显性效应。苏麦3号、望水白和翻山小麦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以苏麦3号为亲本的5个组合、望水白为亲本的4个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大。扬麦158一般配合力效应较小,但有4个组合表现较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籽粒DON含量和病小穗数、病小穗率、病粒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感病品种Alondra’s和绵阳8545的各个抗性鉴定指标的一般配合力在8个品种的排序中表现一致,抗病品种各个抗性指标的一般配合力在8个参试材料间的排序有所差异。DON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为74.54%,因此以抗DON积累为指标的赤霉病抗性育种,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裴自友贾高峰亓增军庄丽芳冯祎高王秀娥陈佩度刘大钧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配合力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被引量:18
2007年
为开发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利用这些标记对缺失系进行鉴定,选用11个RGA和17对STS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其中1个RGA引物和1对STS引物在对普通小麦扬麦5号、簇毛麦及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进行多态性分析时,分别检测到一条约1000bp和约800bp的多态性片段,将这两个标记转化为稳定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分别命名为CINAU17-1086和CINAU18-723。运用这两对引物对一系列材料进行扩增,只有含6V染色体短臂的材料才能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条带,表明这两个标记均位于簇毛麦6VS上。进一步利用簇毛麦6VS缺失添加系、易位系将CINAU17-1086标记定位在簇毛麦6VSFL0.58与FL0.70之间,将CINAU18-723标记定位在簇毛麦6VSFL0.45与着丝粒之间。利用这两个特异标记对通过花粉辐射获得的部分簇毛麦6VS结构变异材料进行PCR鉴定,其结果与细胞学鉴定结果一致。CINAU17-1086和CINAU18-723标记可用来快速检测和追踪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6VS染色体片段,并对缺失系的断点进行了初步界定。
王春梅别同德陈全战曹爱忠陈佩度
基于专化的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开发鉴定簇毛麦染色质的PCR分子标记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克隆簇毛麦的专化序列,开发基于其序列的可用于鉴定簇毛麦染色质的PCR分子标记.用根据抗病基因保守域设计的XLS和A3简并引物进行PCR,检测到1条簇毛麦的特异PCR产物,酶切分析与测序结果表明:这条特异带由4类不同的片段组成,且都与反转录转座子具有同源性.以其中1个片段pHv29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只有含有簇毛麦染色质的材料产生强的杂交信号,表明pHv29是一个对簇毛麦专化的反转录转座子序列.根据pHv29序列重新设计1对特异引物pHv29-F和pHv29-R,用一系列含有簇毛麦染色质的易位系或添加系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表明pHv29433可以作为鉴定簇毛麦的染色质的分子标记.
曹爱忠陈全战王海燕王秀娥陈佩度
关键词: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
小麦幼胚再生培养体系优化及优良转化受体基因型的筛选被引量:13
2008年
为建立适于优良小麦品种遗传转化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以20个优良小麦推广品种为材料,对以幼胚为外植体的愈伤诱导、分化和生根壮苗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添加500 mg/L水解酪蛋白、100mg/L脯氨酸、100 mg/L谷氨酰胺,并以40 g/L麦芽糖为碳源的MXD2培养基的出愈率最高,愈伤质量最好。以大量元素减半的1/2 MX为基本分化培养基,添加1 mg/L ZT和0.5 mg/L IAA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效果最好,分化率最高达到83.0%。以1/2 MX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IAA和0.5 mg/L MET的生根效果最好,且移栽成活率高。不同基因型的组织培养特性差异显著,筛选到扬麦158、南农9918、济麦20、宁麦9号等8个基因型可作为优良的转基因受体材料,并初步建立起适合于它们的植株再生体系。
邢莉萍王华忠蒋正宁钱晨曹爱忠陈佩度
关键词:小麦幼胚基因型转化受体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T4VS·4VL-4AL的选育与鉴定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从普通小麦-簇毛麦4V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4V)与普通小麦农林26-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3C)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小麦-簇毛麦纯合易位系T4VS.4VL-4AL。SSR和RFLP标记分析表明,该易位染色体包括4VS、4VL近着丝粒部分区段和4AL顶端区段;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稳定性,结实正常,为杀配子染色体诱发形成的补偿型易位;易位系T4VS.4VL-4AL高抗梭条花叶病,是小麦抗病育种新种质。
陈全战王官锋陈华锋陈佩度
关键词:普通小麦C-分带荧光原位杂交分子标记
普通小麦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的分子标记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综合利用HMW-Glu亚基、STS、SSR和RFLP等分子标记对普通小麦中国春、百萨偃麦草、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双二倍体和11个中国春-百萨偃麦草异染色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对SSR、10对STS引物和6个RFLP标记可以特异追踪百萨偃麦草染色质。C7-17及其后代株系C7-17-2等编码百萨偃麦草特异HMW-Glu亚基,添加染色体涉及与小麦第1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部分同源的1J;1对STS、3对SSR和1个RFLP探针可以特异追踪二体附加系CH05中的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并揭示最初根据分带核型确定的J3与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具有较高的部分同源性;2对STS、1个RFLP探针和1对SSR可以追踪CH09的外源染色体,并揭示最初确定的J7与小麦第3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具有较高的部分同源性;1对STS和1个RFLP探针在CH03、CH04和CH34中具有相同的多态,3个附加系可能添加了相同染色体,最初确定的J1、J2和J?与小麦第7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具有较高的部分同源性;3对SSR引物可以特异追踪CH12中附加的大片段易位染色体和CH11中的小片段易位染色体,推测易位可能涉及同一条百萨偃麦草染色体。发现13个标记(5个STS、3个RFLP探针和5个SSR)可以追踪未涉及到的4J和5J等染色体。
陈华锋钱保俐庄丽芳陈全战冯祎高裴自友亓增军陈佩度刘大钧
关键词: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RNP高分子量麦谷蛋白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及其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RT-PCR分析技术,对簇毛麦的抗白粉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基因芯片杂交试验获得了抗病簇毛麦非诱导叶片、抗病簇毛麦和感病突变体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诱导叶片的基因表达谱。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前后的表达谱及RT-PCR分析,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中乙烯和水杨酸信号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增强表达,参与了白粉病的抗性过程。另外,通过比较诱导的抗病簇毛麦与诱导的簇毛麦感病突变体的表达谱并结合RT-PCR分析,发现感病突变体中乙烯和茉莉酸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表达参与防卫反应,未观察到水杨酸信号途径参与防卫反应的证据。同时对抗、感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不同时间的叶片进行了内源水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后水杨酸含量明显上升,而感病突变体中水杨酸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乙烯信号途径是抗、感簇毛麦中共同的信号途径,而水杨酸途径只在抗病簇毛麦中参与抗病反应,所以在簇毛麦的抗病过程中,水杨酸途径是一种最有效的信号传导途径。还筛选出一批与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的基因,包括病程相关蛋白基因、防卫反应基因、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因子和抗病基因类似物等。
曹爱忠李巧陈雅平邹晓文王秀娥陈佩度
关键词:信号传导防卫反应白粉病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目前已克隆出许多类甜蛋白基因并成功转化马铃薯、水稻和小麦等植物,均可引起植株抗病性的提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从小麦中克隆了一个类甜蛋白基因(Ta-Tlp),该基因在高抗白粉病的小麦6VS/6AL易位系中能够高水平表达,推测它与白粉病抗性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在ubi强启动子控制下的Ta-Tlp基因的表达载体pAHC-TlP,用基因枪将其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58的幼胚愈伤组织,在含除草剂的选择培养基上经两轮筛选和分化,获得再生抗性植株。对T0、T1和T2代植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与RT-PCR分析,结果表明Ta-Tlp基因已整合进受体基因组并且能够表达。对T0代及其衍生的T1代(来自6个T0代阳性株系的183个单株)和T2代(来自6个T0代阳性株系的241个单株)转化植株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Ta-Tlp基因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能延缓白粉病发病进程,其白粉病抗性有一定提高。对T2代阳性转化植株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表明,其抗性与受体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邢莉萍王华忠蒋正宁倪金龙曹爱忠于玲陈佩度
关键词:基因枪抗性鉴定
一个花粉辐射诱导的小麦-簇毛麦相互易位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60Coγ--射线处理小麦-簇毛麦6V单体添加系花粉,并给中国春授粉,在一个M1单株减数分裂中期Ⅰ检测到一个由2条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和一条完整小麦染色体构成的三价体,说明参与易位的2个小麦片段均来自同一条小麦染色体,推测两条易位染色体由相互易位产生。将其中涉及外源大片段的易位染色体称为外源大片段易位(largealien segment translocation,LAST),涉及外源小片段的称为外源小片段易位(small alien segment translocation,SAST)。对后代中两个易位染色体均纯合的植株(LAST″+SAST″,2n=44)进行顺次C-分带和GISH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为T7BS-6VS.6VL,外源小片段易位染色体为T6VS-7BS.7BL,易位断点分别位于7B染色体短臂约FL0.60处及6V染色体短臂约FL0.70处。在M2代群体中检测到7种染色体组成类型,比例为3(LAST″+SAST″)∶20(LAST′+SAST′)∶2(LAST″+SAST′)∶1(LAST′+SAST″)∶1LAST′∶2SAST′∶22(0型),其中外源大片段和外源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往往相伴出现。抗病鉴定结果显示抗白粉病基因位于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T7BS-6VS.6VL上。对LAST′+SAST′型(2n=43)M2代单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GISH研究结果显示,88.5%的后期Ⅰ或末期Ⅰ细胞中出现T6VS-7BS.7BL和T7BS-6VS.6VL的共分离。此外,在个别后期Ⅰ细胞中观察到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T7BS-6VS.6VL发生落后和着丝粒断裂现象,并在LAST′型单株(2n=42)的自交后代中筛选到一个通过着丝粒断裂-融合产生的外源小片段插入易位T7BL.6VS-7BS,这为利用外源大片段易位进一步创制携带抗病基因的小片段插入易位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分别获得了T7BS-6VS.6VL和T6VS-7BS.7BL的纯合易位系。
别同德汪乐何华纲亓增军冯高陈全战李海凤陈佩度
关键词:普通小麦白粉病抗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