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5021)
- 作品数:30 被引量:870H指数:18
- 相关作者:钱永甫王谦谦张艳江静周宁芳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大连地区近44a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 利用大连地区1960-2004年的气温资料,通过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大连地区气温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四季都有增暖...
- 张黎红王谦谦
- 关键词:气温异常气候变化气候变暖
- 文献传递
-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 应用江淮地区40站1953-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及环流指数资料,通过对这40站梅雨期极端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南、北两个具有不同梅雨期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
- 刘明丽王谦谦
- 关键词:梅雨期极端降水环流特征
- 文献传递
- 我国东部梅雨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被引量:21
- 2004年
- 从气候学的角度,利用1961-2000年梅雨期我国东部18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生成了历年的梅雨期雨区,采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值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梅雨期雨区边界和面积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雨区边界在地域上的差异及其梅雨量与边界和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来雨区边界的平均位置为:28.3°N~32.0°N,呈准水平的带状分布.雨区边界40年来经历了一个振荡期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期雨区逐渐北进;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雨区逐渐南撤,从地域上可将雨区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部分而且二者都存在主要周期为6年.雨区面积指数从变化趋势近40年来也只经历了一个振荡过程:6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为雨区面积指数的下降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为雨区面积指数的上升期,其主要周期为4年.在年际(6年)变化时间尺度上,梅雨量的变化落后面积指数的变化1~2年,雨区面积的变化落后于西部和东部雨区边界变化约1~1.5年;在年代际(16年)变化的时间尺度上雨区面积与雨区边界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反,梅雨量则表现出比雨区面积和边界变化更长的周期.总的来说,近40年雨区边界和面积指数受10年以下的周期影响较大.不论雨区边界还是雨区面积指数在80年代初期都为其突变期.
- 徐卫国江静
-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93
- 2003年
- 利用1956年12月~1998年12月共42a,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78个积雪观测站的雪深和我国160站月降水的距平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了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春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分析表明,雪深异常,尤其是冬季雪深异常是影响中国降水的一个因子。研究证明,高原冬季雪深异常对后期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比春季雪深异常的影响更为重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冬季雪深异常比冬季雪盖异常和春季雪深异常对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机理分析指出,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积雪异常首先通过融雪改变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从而改变了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水汽和辐射通量。由此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下垫面的特征和通量输送。在湿土壤和大气之间,这样一种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后期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与干土壤和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本质差别。
- 钱永甫张艳郑益群
-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异常降水奇异值分解SVD
- 热带与副热带地区高度异常对长江流域和华北旱涝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前期南亚高压的异常增强或者减弱,热带、副热带地区100 hPa高度的异常增高或者降低,热带西风的异常增强或者减弱,对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的降水异常具有预示作用。文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值试验进行模拟研究,包括控制试验、敏感试验和4组合成试验。合成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前期热带、副热带高度异常分布,能够再现长江流域、华北旱涝情况。前期南亚高压、热带、副热带高度、风异常对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均有预示作用。100 hPa叠加高度、风异常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南亚高压、热带与副热带地区100 hPa高度场和环流场的异常不仅可以预示、事实上能够引起长江流域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异常———前期南亚高压异常增强、热带、副热带地区100 hPa高度场异常增高、西风异常增强,易引起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降水偏少;反之,则容易引起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北降水偏多。
- 黄燕燕钱永甫万齐林
- 关键词:长江流域旱涝数值模拟与分析
- 近50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88
- 2003年
-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 5 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 ,异常在 6— 8月最大 ,尤其是 7— 8月 ,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近 5 0 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存在 3.1a的显著年际周期和 12 .5 a的显著年代际周期 ,同时还存在 2 6~ 2 8a、4~ 6 a的多尺度振荡周期 ;东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表现出了东北与华北东部同位相 ,与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反位相的特征。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与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既有一致的时候 (5 0、70、90年代 ) ,也存在地域差异 (6 0、80年代 )
- 贾小龙王谦谦周宁芳
- 关键词:降水异常年际变化夏季
- 近49年贵州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 本文利用近49年(1951-1999年)贵州省19站和全国160站月降水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EOF分析、功率谱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降水气候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州降水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 伍红雨王谦谦
- 关键词:降水异常气候特征周期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热力影响被引量:50
- 2002年
- 利用多年 NCEP/ NCAR再分析全球逐候平均气象场资料和逐旬感热、潜热资料 ,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期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面加热场的特征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了高原和邻近地区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具体分析了高原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推进的影响机制 ,以及对热带低层西风气流的作用。结果发现 ,中纬度高原的感热加热所造成的经、纬向热力差异是导致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原因。亚洲夏季风建立区域和时间的差异与高原感热加热的区域性有关。高原感热加热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对南海地区低层西风气流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季风爆发前是加速低层西风 ,在季风爆发后起削弱西风气流的作用。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的感热加热进行了对比分析 。
- 张艳钱永甫
- 关键词:地面热源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年际变化
- 江淮梅雨期最低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利用江淮地区70个测站1961-2001年历年6月第2侯至7月第2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域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各区域的最低气温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东北区明显上升,而南方区和西北区呈降低趋势;各区域存在明显不同的年际、年代际方差构成、突变特征和多尺度振荡周期。
- 李如琦王谦谦
- 关键词:梅雨期最低气温
-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 本文在对江淮区梅雨期降水进行气候分区的基础上,研究了各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所用资料为: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1951~2000年中国72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质量控制选取江淮地区76个代表站1959~...
- 刘明丽王谦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