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101319)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龙丁王丽春张颖丽崔平芳姬秋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疫苗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原性
  • 2篇病毒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试验
  • 1篇毒株
  • 1篇腮腺炎
  • 1篇腮腺炎减毒活...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临床前
  • 1篇临床前安全性...
  • 1篇灭活
  • 1篇灭活疫苗
  • 1篇柯萨奇
  • 1篇柯萨奇病毒
  • 1篇柯萨奇病毒A...
  • 1篇活疫苗

机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作者

  • 2篇王丽春
  • 2篇刘龙丁
  • 1篇李琦涵
  • 1篇梁燕
  • 1篇普晶
  • 1篇廖芸
  • 1篇王晶晶
  • 1篇赵红玲
  • 1篇姬秋彦
  • 1篇董承红
  • 1篇崔平芳
  • 1篇谢振锋
  • 1篇张颖丽
  • 1篇刘正玲

传媒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效果评价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评价研制的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效果。方法 EV71FY7VP5/AH/CHN/2008株感染Vero细胞后,收获病毒培养液,经灭活、浓缩和纯化后制备EV71灭活疫苗,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纯度分析、Western blot进行特异性鉴定。采用不同剂量疫苗免疫食蟹猴,间隔1周采集血清,连续采集9周,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对血清中和抗体进行检测。疫苗免疫动物血清通过腹腔注射至乳鼠后,对乳鼠进行病毒攻击,计算乳鼠生存率及半数动物保护性抗体水平。结果 HPLC分析结果提示,制备的纯化EV71灭活疫苗纯度可达96.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其可与EV71特异性多抗结合。不同剂量的EV71灭活疫苗免疫食蟹猴,可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EV71特异性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于第2剂接种后1周达到高峰,随后中和抗体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中和抗体水平与疫苗剂量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采集小鼠免疫血清,测定中和抗体效价为1∶512,将其进行4、16、64、256倍系列稀释,经腹腔注射乳鼠后,进行病毒攻击,连续观察14d,乳鼠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50.0%、28.6%;对照组乳鼠于病毒攻击后5~7d全部死亡。采用寇氏法计算,平均半数动物保护中和抗体效价为1∶11。结论制备的EV71灭活疫苗可诱导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可保护乳鼠免受EV71感染。
李秀玲张中洋王潇潇郝春生杨永娟李懿马淑花刘宇郭会杰吴蕴怡张晨张冲陈明赵敏宁海京田龙刘松友沈心亮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免疫原性
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试验效果。方法取前期制备的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大鼠急性毒性试验,之后进行临床症状监测及大体病理学检查;并采用恒河猴进行长期毒性试验,之后观察试验动物的临床症状,进行血液学、生化检测、CD4+、CD8+细胞比例检测、病毒血症检测、病毒在组织器官的分布检测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给予大鼠相当于人用剂量的1200倍剂量时,无论是临床症状监测还是大体病理学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恒河猴3次免疫8倍人用剂量时,疫苗对动物临床症状、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CD4+、CD8+细胞比值亦无明显改变,动物的血液及组织器官中均未检出腮腺炎病毒RNA,各组织器官未见明显大体病理学改变。结论 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急性毒性试验及长期毒性试验均无明显异常,充分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从而为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提供了数据支持并奠定了基础。
梁燕张颖丽廖芸刘龙丁姬秋彦王丽春崔平芳赵红玲王晶晶李琦涵
关键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免疫原性及毒株间交叉保护能力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对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 virus groups A type 16,CoxA16)4个毒株进行免疫原性及毒株间交叉保护能力的比较分析。方法提取CoxA16 G20、KM/M08、MY08和KM208病毒RNA,PCR扩增VP1基因,并进行测序;利用MEGA4.0软件中Bootstrap Test of phylogeny→Neighbor-joining方法对13株CoxA16基于VP1基因全序列构建CoxA16种系进化树并进行基因分型,使用DNAMAN软件对4个毒株VP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其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差异位点进行分析。分别用纯化灭活后的4株CoxA16免疫BALB/c小鼠,于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后的第14、28天采血,分离血清,Western blot法检测G20毒株免疫的小鼠血清中抗体的的特异性;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并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 G20、MY08和KM208毒株属于B2b基因型,而KM/M08毒株属于B2a基因型;4个毒株间VP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8%~99.0%;MY08与其他3个毒株相比,在VP1的第102位(N→D)、241位(E→K)和248位(T→A)上存在3个差异氨基酸位点。G20毒株的抗血清可特异识别CoxA16的VP1和VP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各实验组二次免疫后第28天中和抗体效价均高于其他检测时期,其中MY08组中和抗体效价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20、KM/M08、和KM208毒株间的交叉保护能力优于MY08毒株对G20、KM/M08和KM208毒株的交叉保护能力,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株CoxA16灭活后均能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中和抗体和交叉保护能力,其中G20、KM/M08和KM208毒株在灭活后,显示了更好的免疫原性和毒株间交叉保护能力。
谢振锋普晶黄泓泰刘正玲董承红刘龙丁王丽春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免疫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