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10)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3
相关作者:李祥付王一农蔡林婷冯瑶赵静霞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多样性
  • 3篇潮间带
  • 1篇氮磷
  • 1篇氮磷营养
  • 1篇氮磷营养盐
  • 1篇底栖生物
  • 1篇营养盐
  • 1篇营养盐分布
  • 1篇营养盐分布特...
  • 1篇有害藻华
  • 1篇藻毒素
  • 1篇藻华
  • 1篇软体动物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特征
  • 1篇珠江口水域
  • 1篇贻贝

机构

  • 3篇宁波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3篇蔡林婷
  • 3篇王一农
  • 3篇李祥付
  • 2篇陈晨
  • 2篇赵静霞
  • 2篇冯瑶
  • 1篇吕颂辉
  • 1篇岑竞仪
  • 1篇罗璇
  • 1篇邵力
  • 1篇欧林坚
  • 1篇于仁成
  • 1篇何京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为研究舟山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对庙子湖岛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了该岛屿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潮间带软体动物共计29种,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粒结节滨螺、带偏顶蛤等.软体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541.8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25.19 ind·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2~2.65,以冬季低潮带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6~0.90,以春季高潮带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8~2.40,以秋季中潮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潮带之间差异性显著,群落非相似性均高于75%;季节差异不明显.主要判别种基本一致,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粒结节滨螺、短滨螺、覆瓦小蛇螺.ABC曲线分析显示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受干扰程度较轻.
蔡林婷陈晨王一农李祥付冯瑶赵静霞
关键词: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南麂大檑山岛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多样性被引量:1
2013年
2012年6月在南麂大檑山岛厚壳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布设2个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定量采集到底栖生物16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藻类、甲壳类各3种,腔肠动物、多毛类各2种。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 592 inds/m2,平均生物量17 326.48 g/m2,以厚壳贻贝的生物量及丰度为最高。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25~1.53、0.46~0.54、0.49~0.75、0.92~1.25,平均值分别是1.48、0.50、0.57、1.13,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底栖生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厚壳贻贝壳长频数分布分析表明,大檑山岛潮间带厚壳贻贝以1~2龄为主。
李祥付王一农蔡林婷何京陈晨颜永康
关键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我国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8
2016年
海洋中的部分微藻能够产生藻毒素,导致鱼、贝类等养殖动物染毒或死亡,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近20年来,随着对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手段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几类常见的藻毒素,从贝类中藻毒素污染状况、毒素来源、有毒赤潮发生情况等方面,对我国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麻痹性贝毒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和腹泻性贝毒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是我国近海最为常见的藻毒素,广东沿海、福建沿海、长江口邻近海域、海州湾、北黄海和渤海秦皇岛近岸海域贝类沾染藻毒素的问题比较突出,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麻痹性贝毒主要来自有毒的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扇贝毒素(pectenotoxins,PTXs)等腹泻性贝毒毒素则主要来自有毒鳍藻(Dinophysis spp.)。近年来,随着孢囊分离与培养方法的不断完善及藻毒素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我国近海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有毒藻和藻毒素。在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简单探讨了有毒藻与藻毒素对我国沿海海产品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风险,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于仁成罗璇
关键词:藻毒素有害藻华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
舟山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学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摘要:为了解东极岛潮间带贝类生态状况,为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群落结构提供基础资料,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的大潮期间,在舟山东极岛潮间带采集92类,调查了解贝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态特点、多样性情况。研究分析发现,东极岛潮间带贝类33种,隶属3纲7目20科。根据温度适应性质分,东极岛潮间带92类属于3个类群:广温广布种15种,占45.5%;温带种4种,占12.1%:亚热带种14种,占42.4%。东极岛潮间带贝类四季平均生物量为1541.8g/m2,由高潮带向低潮带呈递增趋势;四季平均栖息密度为925.2个/m2,以中潮带最高,向高潮带和低潮带递减。季节变化中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多样性指数(H)为O.9~3.0,均匀度指数(J)为0.2~0.8。结果表明东极岛种类丰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高,说明东极岛地理环境较好,适宜贝类生存;物种分布均匀,生态环境稳定。
蔡林婷王一农李祥付冯瑶赵静霞邵力
关键词:潮间带贝类生态学多样性
夏秋季珠江口水域COD、DO、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富营养化评价被引量:19
2014年
在2012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珠江口海域进行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和氮磷营养盐调查分析,并研究了其分布特征,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对珠江口水体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COD质量浓度较低,夏季平均值为1.85 mg/L,秋季为1.10 mg/L;DO质量浓度较高,夏季平均值为6.95 mg/L,秋季为7.63 mg/L;无机氮污染严重,平均质量浓度夏季为0.85 mg/L,秋季为0.79mg/L,总体上从北向南递减;无机磷秋季平均质量浓度(0.015 mg/L)显著低于夏季平均质量浓度(0.010 mg/L).富营养化严重海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及伶仃洋一带,基本呈自北向南逐级递减趋势.秋季富营养化程度显著高于夏季,珠江口海域基本上属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
蔡阳扬岑竞仪欧林坚吕颂辉
关键词:OXYGEN氮磷营养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