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07004)

作品数:70 被引量:580H指数:17
相关作者:张改生牛娜高庆荣张爱民王军卫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杨陵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农业科学
  • 17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7篇小麦
  • 27篇不育
  • 21篇雄性不育
  • 18篇基因
  • 13篇不育系
  • 10篇细胞质
  • 9篇性状
  • 9篇雄性不育系
  • 8篇育性
  • 8篇杂交
  • 7篇细胞
  • 7篇恢复基因
  • 7篇分子标记
  • 6篇杂交小麦
  • 6篇小麦雄性不育
  • 5篇遗传学
  • 5篇温敏雄性不育
  • 4篇羊草
  • 4篇异源
  • 4篇异源细胞质

机构

  • 3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遗...
  • 5篇河南农业大学
  • 5篇河南科技学院
  • 4篇北京杂交小麦...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大通县农业技...
  • 1篇河南省新乡市...
  • 1篇绵阳市农业科...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淮安市农科院
  • 1篇济宁市农业科...

作者

  • 35篇张改生
  • 22篇牛娜
  • 11篇高庆荣
  • 7篇张爱民
  • 7篇王军卫
  • 6篇刘正斌
  • 6篇马守才
  • 6篇邱新民
  • 6篇乔晓琳
  • 5篇李东方
  • 5篇张胜利
  • 4篇郝媛媛
  • 4篇崔党群
  • 4篇王小利
  • 4篇王瑞霞
  • 4篇王大伟
  • 3篇李红霞
  • 3篇朱展望
  • 3篇许海霞
  • 3篇侯宁

传媒

  • 25篇麦类作物学报
  • 10篇西北植物学报
  • 10篇作物学报
  • 3篇遗传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Agricu...
  • 2篇实验科学与技...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生物技术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高校实验室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1篇2008
  • 17篇2007
  • 21篇2006
  • 16篇2005
  • 1篇2004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穗茎注射法导入反义PLDγ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穗茎注射法将反义PLDγ(AntisensephospholipaseDγ)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兰考906,并用特异PCR标记和PCR-southern杂交技术对所获得的变异系进行了分子检测,旨在探讨该基因在小麦中的整合效果。结果表明:(1)经反义PLDγ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变异系03039、03048和03050扩增出与阳性质粒大小相同的400bp的目的片断,PCR-southern杂交结果与其一致。说明该基因已整合到小麦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转反义PLDγ基因的小麦。(2)转基因株系的成熟期比对照提前4~8d,后代中易产生雄性不育现象。
王瑞霞高庆荣崔德才李洪利乔晓琳刘正斌
关键词:穗茎注射法分子检测转基因小麦
条中32号生理小种对小麦成株期致病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为了给小麦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及为生产中筛选抗条锈品种提供依据,以33个小麦常规品种、区试品系为材料,对条中32号生理小种的成株期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近1/2品种(系),包括部分慢锈品种对条中32号均表现高感,但慢锈品种的严重度比较轻;含有小麦亲缘种属染色体片段的一些材料,如含有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M8007等,含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9322、西农291等,含有偏凸山羊草染色体片段的贵农775等,对条中32有较好的抗病能力,这些材料可作为杂种小麦改良亲本抗病性以及常规品种选育的中间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郭伟锋张改生王军卫牛娜王长有陈新宏陆和平
关键词:生理小种成株期长穗偃麦草偏凸山羊草抗源材料小麦改良
籼稻‘93-11’一段基因组序列的完善及分析
2007年
超级杂交稻父本93-11的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完成,为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和不同作物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又一重要序列资源.但是,该基因组序列中还存在很多缺口",为使93-11的基因组序列更加精确,同时提供一些缺口"填补策略和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回收克隆测序的方法对该基因组中一段长约160kb、含有6个缺口"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完善,并运用相关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6个缺口"中,存在1个缺口"估计错误,2个序列拼接错误;缺口"主要位于非编码区,位于编码区的只有1个,其改变了对本处基因的注释,使此基因由原来的9个外显子增加为11个;填补缺口"后,基因密度增加.
张胜利张改生李东方王军卫牛娜
关键词:基因组测序注释
稻属植物基因组型与分类研究进展
2009年
对稻属的合理分类和种间关系的澄清不仅对稻属遗传资源的高效利用至关重要,而且也与稻属资源的合理保护密切相关。故本文概述了稻属植物的分类、基因组型及基因组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胜利李东方马华平胡宁吴大付张改生
关键词:稻属野生稻
K、V、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籽粒的醇溶蛋白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通过对K、V、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其杂交种籽粒的醇溶蛋白进行A-PAGE分析,以寻找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表达有关的特异蛋白。方法:A-PAGE电泳分析,凝胶浓度6.72%。结论:太911289不育系的电泳图谱与保持系相比在β区缺失一条谱带,但是在冀5418不育系的图谱中并未发现与保持系区别的谱带,这与小麦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品种特异性有关;通过对杂交种图谱的分析发现,杂交种图谱与其父本差异很大,具有很强的偏母性,同时各不育类型的杂交种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乔晓琳高庆荣赵桂清刘正斌邱新民
关键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醇溶蛋白
不同花粉密度条件下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异交结实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研究了人工授粉和田间不同授粉方式条件下,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的异交结实情况。结果表明,在不育系花后不同时间人工饱和授粉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花后第4天至第8天,异交结实率达80%以上,其中第5天为88%;穗中部异交结实能力最强,但异交结实粒数变异也最为明显;多次人工饱和授粉的异交结实率达94.7%,说明该不育系具有较高的异交结实潜力;花后天数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可以用方程y=-1.457 7x2+20.489x+12.472(R2=0.914 6**)描述,观察值与模拟值相差0~9%。田间不同授粉方式下,距恢复系1.5 m内,不育系异交结实变异较大,2.0 m以外无显著差异;距恢复系0.5 m内,不育系异交结实率较高,行间差异不显著;辅助授粉时,距恢复系1.0 m以内的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和杂交种子重量的增幅最大,异交结实率最高可增加45%。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制种时播种宽度应控制2.0 m,并在花后8 d内,尤其是花后4~8 d进行辅助授粉,可实现较高异交结实率。
秦志列张风廷叶志杰任立平赵昌平王志敏
关键词: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异交结实花粉密度
植物细胞遗传学实验课染色体标本建设被引量:5
2006年
细胞遗传学实验课必须有一系列的实验材料作为支撑。文章通过介绍本实验室改良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制作了一整套完整的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染色体标本,为农业院校研究生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王小利张改生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实验课染色体标本
Mitochondri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Line and Its Maintainer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被引量:2
2010年
To investigate the CMS mechanism of wheat on proteomic level and find the crucial proteins which related to fertility,mitochondria was isolated from young spike of wheat by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and Percoll density-gradient methods.Determined by marker enzyme assays and chlorophyll content,the mainly contaminants in the spike mitochondrial fraction were caused by peroxisomes,plastids and chloroplasts after the first discontinuous Percoll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urity of spike mitochondria,a second 28% Percoll self-forming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was further carried out,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aminants were decreased to negligible amount,meanwhile the integrity of mitochondria (88%) was improved to 90%.The spike mitochondria proteins extracted from uninucleate stage of (S)-1376A and (A)-1376B were separated by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and the silver stained gels were analyzed by PDQuest 2-DE software,about 326 protein spots could be visualized on the 2-DE maps,and also revealed a similar pattern between the male sterile line and its maintainer line,except 11 spot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A total of fiv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analyzed b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three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as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T5E216 following NCBInr database by the Mascot software.These results may contribute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CMS in wheat.
CHEN Rui-hong LIU Wei ZHANG Gai-sheng YE Jing-xiu
关键词:MITOCHONDRIAMALDI-TOF-MS
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小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杂交小麦的研究相对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生物技术的出现对杂交小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杂交小麦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分子标记技术依靠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DNA水平的遗传标记,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中已用于构建遗传图谱、标定和定位恢复基因和育性相关基因、探寻杂种优势的机理和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机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方面,为杂交小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针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小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乔晓琳高庆荣刘正斌王瑞霞邱新民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杂交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育DNA水平恢复基因
二角型非1B/1R小麦CMS不育恢复体系的建立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对具有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的1B/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 s(A e.bicorn is)-5-1回交置换,获得了新型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m s(A e.bicor)-V 9125和m s(A e.bicor)-M 853.利用染色体制片、分子标记、原位杂交和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保持系V 9125和M 853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并对其育性恢复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V 9125和M 853均为非1B/1R易位系.V 9125为小麦-簇毛麦易位系,m s(A e.bicor)-V 9125是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普通小麦核背景中簇毛麦外源染色体互作产生的一类新的核质互作不育系.(2)M 853为小麦-滨麦易位系,m s(A e.bicor)-M 853是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普通小麦核背景中滨麦外源染色体互作产生的一类新的核质互作不育系.(3)利用一些普通小麦品种(系)与这两个不育系杂交,m s(A e.bicor)-V 9125和m s(A e.bicor)-M 853仅与T 6-3杂交育性得到恢复,且恢复度较高,变异小,而与其它大部分普通小麦杂交F1表现雄性不育,且扬花期花药不外露.而m s(A e.bicor)-5-1与包括T 6-3在内的普通小麦品种(系)杂交F1育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从而得出结论,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小麦细胞核的互作存在两个不同的不育-恢复系统.
王小利张改生赵继新李秀芳
关键词: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育性恢复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