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219)
- 作品数:49 被引量:144H指数:8
- 相关作者:周铭心王苗王燕姜德苏珊更多>>
-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清代医家唐容川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清代医家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唐容川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高频用药分别为炙甘草(0.65)、白芍(0.63)、茯苓(0.32)、黄芩(0.32)、当归(0.31)、生地黄(0.24)。与其他8位医家相比茯苓、白芍用量偏高。用药归经显示脾、肺、胃(5.0、4.7、3.95)频次较高,唐容川与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唐容川临证处方计量特有指标中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要突出指数偏小0.4、4.62、0.45。结论唐容川临证用药习惯上与中西医汇通医家有相似之处,与非汇通医家差别较大。
- 毕肯.阿不得克里木沙塔娜提.穆罕默德周铭心
- 关键词:清代医家唐容川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
- 刘完素学术思想传承轨迹方剂计量学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火热论"学术思想传承轨迹。方法:选取刘完素及其前代、后世医家的医论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火热论"学术思想传承轨迹。结果:(1)刘完素在寒热温凉药性及清热药的使用上与张仲景极为接近;(2)药味归经功效聚类,刘完素与同代医家接近,更与张子和聚为一亚类。结论:(1)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在秉承仲景理法方药运用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推重寒凉,更重辨证;好用寒凉,而不过用;力主寒凉,亦主温补。(2)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对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均有重要影响,对温病学派影响尤深,是温病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 王燕马燕周铭心
- 关键词:刘完素方剂学文献计量学
- 《伤寒论》汤剂君药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选取明代赵开美宋刻本《伤寒论》,从中选取其汤剂方剂88首,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判定各方之君药,测算其君药指数,分析其性味、归经特点,同时对比所判定君药与古代医家所认定君药的符合程度。其中有1味君药者79首,2味君药者9首,共97味君药,去除重复后共得充当君药药物31味。君药指数统计,豆豉(0.80)最大,其次为赤石脂、麻黄、柴胡、半夏等。本文判定君药与文献既定君药符合率为76.9%。君药与非君药特性比较,君药之温药大于非君药,而其寒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辛味药大于非君药,而其甘味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归脾胃膀胱肾经者大于非君药。
- 王苗周铭心
- 关键词:《伤寒论》方剂计量学
- 朱丹溪学术思想脉络传承的方剂计量学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姜德徐暾海周铭心
- 关键词:朱丹溪方剂计量学
- 近代医家陆渊雷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对比5位近代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探讨陆渊雷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以陆渊雷及其他4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及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陆渊雷临证高频用药以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为主。常用君药是:柴胡、黄芪、黄连;白术、半夏用量比其他4位医家高。陆渊雷临证用药计量指标与近代5家均值比较显示:陆氏主要突出指数高于均值,个别药物计量突显性强。结论:陆渊雷临证用药习惯上与近代医家有相似之处,且独具特色。
- 岳明明周铭心沙塔娜提.穆罕默德
- 关键词:陆渊雷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
- 论治策略述要被引量:5
- 2010年
- 论治策略,即运用治法之方略,其结构形式以证态元素与治法元素前后两项组成,为由证求治之津梁。论治策略可分为正治策、权变策、矫正策、规诫策四类。正治策用于指导行使正治法;权变策用于指导行使权变治法,如反治、旁治等;矫正策则用于裁剪、修正既定治法,使之更契合于病证及病证所处内外环境;规诫策即告诫规避之策,用于临证时提醒医生避免发生治疗错误。本文概述论治策略要点,并胪列四类策略之条目示例。
- 周铭心柯岗
- 虚证之计量辨证方法设计
- 2015年
- 从理论与经验结合角度审视虚证类型,将其厘定为气血阴阳虚证与五脏虚证,通过脉症与证候之间多元性病机联系,建立辨识气血阴阳虚证与心肺脾胃肝肾虚证之双层虚证计量辨证方法。前者可单独使用,亦可作为后者之辨证前提;后者可在前者四虚定性基础上,用于辨识分属于心、肺、脾、胃、肝、肾等病位之17种证候类型,进而尚可对四虚证与17虚证进行平人(未构成虚证)、潜证、轻证、显证、重证等证情轻重识别。
- 周铭心王玲
- 关键词:虚证计量辨证
- 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研究温补学派医家尤在泾传承轨迹的特殊性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分析温补学派医家尤在泾临证处方用药特点,揭示其医学思想传承轨迹与创新风貌。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指标与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对尤在泾和其他相关医家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叶天士、王肯堂、缪希雍之临证处方资料进行系统对比,并结合医史与各家学说文献加以分析探讨。结果:尤在泾常用8药中人参、当归、黄芪、柴胡、升麻频次均低于温补四家(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8位医家常用8药相关分析显示,他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孙一奎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82、0.641、0.136、0.214;尤在泾温热、辛甘及补益药使用率远低于温补四家,寒凉药使用率远高于温补医家;尤在泾与温补四家临证处方在脾肾归经、补益功效、温补用药指标等方面均差别较大,聚类分析均显示尤在泾反而与4位非温补医家聚为一类。但对8位医家温补用药相关分析证实,尤在泾与李中梓(r=1.000,P=0.019),尤在泾与叶天士(r=0.999,P=0.024)之间相关关系最为接近,而尤在泾与叶天士还在常用8药、脾肾归经、补益功效、温补用药等方面均聚为一类。结论:作为温补学派的传承者,尤在泾有其鲜明的临证用药个性,他既承师传,又自创新路,同时受到叶天士的熏陶和温病学说兴起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
- 李鹏周铭心
- 关键词:尤在泾温补学派临证特色方剂计量学
- 朱丹溪临证方药特点的方剂计量学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朱丹溪临证用药特点,分析其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联性。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朱丹溪医论与医案所载方药的功效、归经、四性、五味进行统计对比,并运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1)朱丹溪在临证处方用药使用最多的依次为清热、补气、化痰、解表、理气类药物;使用归脾经、胃经药物较多,使用心经、肝经、肾经药物差别不甚明显;多用脏经药物,少用腑经药物;喜用药性为温性、寒性药物,而用凉性、热性药物较少;用苦味、辛味的药物较多,酸味、咸味药物较少。(2)临证医论与医案的药物功效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系数r=0.917(P<0.01);二者药物归经相关系数r=0.990(P<0.01);药物四性相关系数r=0.996(P<0.01);药物五味相关系数r=0.994(P<0.01)。结论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倡导者,创立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临床用药善治杂病,尤其善于治疗痰证和郁证,这些理论与经验在本文对朱丹溪临证处方用药的方剂计量学分析中得到证实。朱丹溪医论与医案用药关联性极强,表明其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高度统一。
- 姜德韩雷晨周铭心
- 关键词:朱丹溪方剂计量学
- 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清代早期医家临证用药特征被引量:2
- 2010年
- 本研究从方剂计量学用药范围指标(包括用药性味、归经、功能指标)分析清代早期医家临证处方情况,探索清代早期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点和规律,总结为甘温并用、苦寒同举,佐以辛酸;温热寒凉,各有发挥;补泻合宜,清利兼施;重视脾胃,不离肺心,不忘肾经。
- 何佳周铭心付玲
- 关键词: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