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GD10HJY01)
- 作品数:22 被引量:244H指数:9
- 相关作者:黄甫全左璜曾文婕陈思宇尹睿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更多>>
- 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的原理、方法与启示被引量:1
- 2012年
- 德国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在继承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这种理论坚持,道德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二者存在着复杂关系;开发应用了可同时测量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道德判断测验",将道德发展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 潘蕾琼黄甫全
-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 观察学习的人文价值与校本文科课程开发被引量:6
- 2011年
-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逐步深化,校本文科课程开发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人文价值引领下,开始探寻与建构适宜性的学习理论基础。观察学习与文科课程,具有人文价值取向的同一性,因而观察学习理论可以成为校本文科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基础。分析表明,观察学习理论的"以人为本"的主体原理、"观察-习得-表现"的模仿原理、"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的过程原理和"三元交互决定"的互动原理,可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创新、教育环境优化等环节为校本文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 张三花黄甫全
- 关键词:人文价值
- 西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进展:课目教育学知识的视角被引量:7
- 2014年
- 近年来,以"课目教育学知识"为基础,西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在课程设计上,以发展教师课目教育学知识为导向重构已有课程,并增设各类课目教育学知识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倡导"课目教育学识知"的教学理念,探索出双重作业驱动、五步认知引导和嵌入式实践等教学方式,开始关注师资的多方合作和教师教育者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上,明确了必须切实考察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基本取向,开发了备课评价法和量规评价法等具体方法。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从中获得重要启示,从而凸显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核心地位、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各门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研究、充实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推动教师教育者的有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重视教师课目教育学知识的评价、监控教师教育课程质量。
- 曾文婕
- 关键词:课程改革
- 行动者网络理论:教育研究的新视界被引量:49
- 2012年
- 奠基于事物为本哲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并对以非还原论实质观为核心的关系本体论、以认识论同等效力原理为旨趣的政治认识论、以"行动者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开创创造了条件。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由"行动者"、"转译"、"网络"和"网络效应"等核心概念所组成,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视角和复杂对象的理论分析方法,它撼动了教育研究之还原论基石,使其直面教育实践;重构已有的教育学基本概念,还抽象符号以本真;去教育学的人类与社会中心化,拓展新的研究域;最终发展起具体的描述分析方法,跟随行动者重组教育。
- 左璜黄甫全
-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转译网络
- 儿童作为研究者:一种新兴的研究取向被引量:11
- 2012年
- 伴随着当代人类的赋权解放和儿童权利运动,新兴儿童观及新童年社会学孕育起了"儿童作为研究者"的新的研究取向。它承认儿童作为积极的社会角色,认可儿童在研究中的参与、合作乃至领导地位,以儿童的个体生活及广泛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内容,采用儿童适宜性的研究方法,旨在凭借知识的社会建构而实现儿童解放;它呼吁重建儿童主体的研究观念,确立双重的研究关系,获取多方面的外部支持,探索情境化的操作模式,考量儿童适切性的研究伦理。
- 席小莉黄甫全
- 关键词:赋权
- 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被引量:9
- 2014年
- 因应"人何以幸福"这一亘古弥新的问题,20世纪中期复兴的美德伦理学催生了积极心理学,开启了幸福为本的优良品德学习研究新方向。"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论题内含何以可能、何以可求、何以可致以及何以可成四个问题,关涉文化哲学的进化论、价值论、主体论和活动论四个层面的理性致思。其中,凭借历时进化的美德伦理学复兴和优良品德分类体系开发,奠定了何以可能的历史进化论基础;基于价值实现的希望论和幸福识建论,阐明了何以可求的理想价值论概念;依靠自主能动的自我决定论和时光再构法,形成了何以可致的自觉主体论原理;而通过文化交互的感恩论和持久幸福感模型,则建构了何以可成的多维交互论原则。
- 潘雷琼黄甫全
- 关键词:优良品德美德伦理学文化哲学
-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论证教学被引量:7
- 2014年
- 提高公众科学决策能力的诉求催使科学论证教学在国际科学教育领域逐步兴起并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以其强大功能,在支持和促进科学论证教学实施中具有独特优势。它在论证激发上,能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背景和资源,创设科学论证问题情境;在论证组织上,可协助最优化学习分组与筛选种子论说,有助于学生深入开展论证;在论证建构上,可搭建脚手架和交流平台,支持论证建构与分享;在论证评价上,可以逐步实现智能化交互分析反馈,促进论证反思与完善。
- 罗秀玲黄甫全
- 关键词:信息技术
- 原因层次分析法: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被引量:8
- 2014年
- 原因层次分析法是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未来研究工作坊,整合了社会科学的预测、诠释与批判等三大取向,新融入"哲学反思"、"剖析隐喻"和"行动研究"等三大支柱;超越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和预测方法的平面式分析,新增了立体分析的层级,在铺叙层通过实证资料预测问题的发展趋势,并深入社会原因层、世界观层和隐喻层解构问题的成因,诠释其文化意义;通过立体四层不同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行动研究,批判和变革现实危机,创设多元未来并优选,从而超越传统未来研究,从"预测未来"走向"建构未来"。原因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开发了整体主义的"程序图"、后结构主义的"工具箱"和整合方法论的"支柱系"等策略,已被个人和组织高效应用于诸多领域,并发展出"因果多层教育学"、"因果多层综合法"和"因果多层矩阵"等,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 邓永超黄甫全
- 关键词:哲学反思
- 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被引量:10
- 2014年
-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开发在世界许多国家逐步兴起。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该文梳理并阐明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认为微课程开发呈现出从校本模式到信息化模式再到整合模式的发展演变走向。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聚焦于班级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深化拓展和吐故纳新;信息化模式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凸显微型课程开发的信息化取向;整合模式则超越校本模式和信息化模式,呼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追求以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和课程开发的双向整合,最终创生出新的信息化课程文化。
- 王晓芳黄甫全曾文婕
- 关键词:校本模式信息化模式
- 培育跨文化理解能力——论课语整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文化教育范式被引量:5
- 2014年
- 课语整合式学习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芬兰和荷兰两个国家,此后在欧洲以及世界其它国家得到迅猛发展。依照文化哲学的整体主义视角,有学者发现传统外语教育存在语言与课目知识疏离、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文化教育诉求催生课语整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文化教育范式,课语整合式学习在教育理念上遵奉整体主义哲学观;在教育目的上认同全球公民身份和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在教育内容上彰显学习者个人知识与具体情境;在教学方式上开发多样化有效实践路径;在评估方式上奉行课目内容优先原则,并表现出树立文化教育理念、确立全人教育目的、创新建构主义课程、开发文化教学方式和施行学本评估的趋势。
- 刘会英
- 关键词:外语教育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