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70075)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苏海洋刘雁翔晏波雍际春尤晓妮更多>>
- 相关机构:天水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甘肃东段的形成与变迁被引量:10
- 2011年
-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
- 关键词:丝绸之路
- 杜甫《石龛》诗与八峰崖石窟被引量:3
- 2013年
- 位于今甘肃省西和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八峰崖石窟,是陇东南一处重要石窟。关于该石窟史志记载不多,能说明问题的资料更少。而研究者最大的争议就是杜甫《石龛》所咏是否为八峰崖石窟,古人注释不清,今人莫衷一是。把握诗作情境,结合相关资料综合考察,可证《石龛》所咏无疑就是八峰崖石窟。
- 刘雁翔
- 关键词:杜甫
- 唐蕃古道大震关至鄯城段走向新考
- 2011年
- 文章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唐蕃古道大震关至鄯城段的走向。对古道经过的大震关、分水驿、清水县、伏羌故城、陇西故城、襄武故城、武街驿、龙支故城的位置提出了新的见解,纠正了已有研究中秦州至伏羌段走向的错误认识,对已有研究中伏羌至襄武段、凤林关至鄯州段的结论提出质疑,并做了新的考证。
-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
- 关键词:唐蕃古道
- 再谈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形成被引量:4
- 2012年
- 青海道孕育于齐家文化时期。文章依据考古成果,对青海道北、东、西三段形成的时间进行了考证,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青海道已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通道。
- 苏海洋
- 杜甫与栗亭及其草堂考被引量:1
- 2013年
- 杜甫陇蜀纪行诗两次提及栗亭,表达了对栗亭的向往和留恋。以杜诗为主要依据,结合史志资料仔细辨析,可知杜甫流寓同谷期间确曾在栗亭停留,栗亭的杜甫遗迹正是其在此地停留的客观反映。栗亭杜甫草堂虽然现已荡然无存,但考其历史,可知其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间即1094-1098年间,比著名的同谷草堂还要早。是为有资料可证的陇右第一草堂。
- 刘雁翔
- 关键词:杜甫
- 杜甫陇蜀纪行诗《木皮岭》地理位置讨论
- 2014年
- 《木皮岭》是杜甫陇蜀纪行诗之一,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由同谷南下成都途中。对木皮岭的确切位置,古人注释不清,今人有争议,对古今相关注释一并梳理讨论,对准确把握诗意实属必要。通过讨论辨析,可以确定,诗人当年走的是青泥岭道,而不是北宋以后才开凿的白水峡道。
- 刘雁翔
- 关键词: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