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013120002)
-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5
- 相关作者:董世芬孙建宁李佳佳孙文燕王晶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3,4-O-异亚丙基莽草酸治疗血管性痴呆作用靶点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异亚丙基莽草酸(3,4-oxo-isopropylydene-shikimic acid,ISA)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运用Morris水迷宫法评价VD模型并检测ISA对VD小鼠认知损伤的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正常小鼠、模型小鼠与ISA给药小鼠海马中全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及所涉及通路。结果:根据P<0.05,|Fold Change|>2筛选差异基因,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59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基因342个,下调基因254个;ISA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253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基因49个,下调基因204个。这些共同差异基因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神经突触可塑性、突触传递(谷氨酸功能)过程及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信号通路主要包括5-HT信号通路、可卡因成瘾信号通路和谷氨酸信号通路。结论:异亚丙基莽草酸可改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小鼠的学习记忆损伤,其机制与调节神经突触可塑性和影响突触传递有关。ISA能通过多条信号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为揭示ISA治疗VD的确切靶点提供依据。
- 施佳晨夏良育张旭张颖梁耀月董世芬贾占红
- 关键词:异亚丙基莽草酸血管性痴呆
- 中药研发和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被引量:7
- 2017年
- 中药复方研发既有中医理论指导,又有长期临床应用经验为依据,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同时,中药复方中与临床疗效相关的物质基础复杂多样、作用环节繁多等是中药的特点。现代中药新药发现需要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特色,注重整体作用特点和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密切结合。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关键问题是,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实验方法学体系来揭示方剂功能主治和证的现代科学内涵。在研发过程中,从立项依据到药效毒理研究均应考虑中药的特点。而且,药效研究应注意加强证候特点的体现,其中证候模型和病症结合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与中药功效相对应地生物学指标的确认等均至关重要。我们要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中药优势领域药物研发,以大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创新进程。
- 孙建宁董世芬
- 关键词:药效研究证候模型方证相应
- 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比较和研究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DC)模型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热量饮食加小剂量链脲左菌素(STZ)建立实验性DC大鼠模型,二甲双胍(140 mg·kg-1)和罗格列酮(2 mg·kg-1)灌胃给药6周,观察动物一般状态、饮食量、血糖、血脂、心脏结构和功能以及心肌组织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均可显著改善DC大鼠心肌损伤,降低CK值(P<0.01);二甲双胍可明显提高DC大鼠心输出量(P<0.01),罗格列酮可明显改善模型动物左心室最大收缩/舒张变化速率(P<0.05)。(2)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均可显著降低DC大鼠心室间隔厚度(P<0.01)。(3)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DC大鼠一般状态、抑制体质量减轻,减少饮水量(P<0.05)。(4)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DC大鼠血糖(FBG、GSP、HbA1c和FMN)水平(P<0.05或P<0.01),并可显著降低TG含量(P<0.01);罗格列酮可明显降低FBG和HbA1c含量(P<0.05),同时可显著降低TG和LDL含量,并且明显增加心肌组织FA-β-oxidase含量(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DC大鼠心脏功能紊乱和心肌损伤,二甲双胍在改善DC大鼠饮食、体质量上显示一定优势。
- 董世芬张胜威洪缨孙建宁
- 关键词: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糖尿病心肌病
-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被引量:12
- 2017年
- 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具有长期的临床应用经验,具有物质基础多、作用环节多等特点。中药复方创新药物开发过程中需特别注重选择和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药物研发,需要对立项论证、工艺确定、质控标准建立、药效和毒理评价和申报等严格按照新药研发的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该文针对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研究方法提出建议:在工艺筛选中药效的配合需选择与临床定位有效性关联性高的终点观察指标;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在正确应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同时对特殊人群——儿童用药应提供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用药信息,进行药效毒理研究需用幼鼠并按儿童体重进行剂量设计等。总之,临床用药特点应是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 孙建宁孙文燕董世芬
-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用药特点药效评价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激动可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磷酸化、炎症反应,调节突触可塑性,以及与Akt/蛋白激酶B通路共同作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的认知功能障碍。该文就SIRT1与A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董世芬张胜威孙建宁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DNA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联合作用导致慢性高血糖状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易并发形成心血管、视网膜、肾脏、神经等病变,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DNA损伤、修复在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现就DNA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功能、8-羟基鸟嘌呤(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 G)修复通路、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XRCC)多态性变异、Nei核酸内切酶Ⅷ样蛋白1(nei endonucleaseⅧ-like 1,NEIL1)基因多态性变异和Chk基因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checkpoint kinase,Chk)多态性变异与DM及并发症的关系展开综述。
- 施佳晨张旭孙建宁梁耀月李佳佳董世芬
-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DNA损伤DNA修复
- 气滞血瘀证大鼠舌部基因表达谱变化初探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舌部全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及差异基因涉及的生物过程和通路,以期为研究血瘀证相关理论和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复合慢性不可预知刺激复制气滞血瘀动物模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正常大鼠与模型大鼠舌中全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及所涉及通路。结果气滞血瘀证大鼠与正常大鼠比较,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有277个,其中上调基因68个,下调基因209个。GO和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气滞血瘀证分别与炎症、脂代谢、免疫反应等生物过程以及补体与凝血级联通路、PPAR信号通路、细胞色素P450异物代谢通路等7条通路的改变有关。结论 CYP450以及补体与凝血级联通路、PPAR信号通路中的差异基因可能涉及血瘀证的发病机制,为血瘀证以及相关药物的研究提供依据。
- 梁耀月董世芬程龙宋敬怡施佳晨马丹孙建宁
- 关键词:气滞血瘀证基因芯片
- 大黄酸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研究大黄酸(1,8-dihydroxy-3-carboxyanthraquinone,Rhein,Rh)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大黄酸降脂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采用噻唑蓝法(MTT)研究大黄酸(5、10、20、40、80、160μM)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大黄酸(20、40、80μM)干预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分析大黄酸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胞浆脂滴积累的影响;生化法检测大黄酸对3T3-L1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影响;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C/EBPα)、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黄酸160μM对3T3-L1前脂肪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大黄酸20、40、80μM剂量依赖地降低3T3-L1脂肪细胞中脂滴的积累,同时显著降低3T3-L1脂肪细胞中TG含量,并且下调3T3细胞中脂肪分化相关基因PPARγ、C/EBPα、FAS mRNA的表达。结论:大黄酸能够抑制3T3-L1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降低细胞内TG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脂肪分化相关基因PPARγ、C/EBPα、FAS mRNA的表达有关。
- 李佳佳梁耀月董世芬杨蓉芳肖丛瑞王晶
- 关键词:大黄酸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表达
- 3种不同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建立痰浊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滞血瘀大鼠模型,研究不同血瘀状态动物模型的特征。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慢性刺激组(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高脂饲料+慢性刺激组,分别采用相应因素干预6周。于2、4、6周动态监测动物体重、旷场行为、血脂和血清皮质酮指标;实验终点(6周)采用小动物超声和左心室插管法检测心功能,采用黏度仪、红细胞变形/聚集测试仪检测血液流变性相关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采用高脂饲料、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后均可引起血瘀状态,对动物的行为学、血脂、心脏功能、血液黏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两因素叠加时,血瘀相关指标变化最明显,表现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明显降低(P<0.01),2周时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时间均减少(P<0.01或P<0.05),2周、4周时,血清皮质酮上升(P<0.01或P<0.05),4周、6周时TG明显上升(P<0.01)。6周时,血流速度减慢(P<0.01),收缩末期左室前壁、后壁厚度均增厚(P<0.01或P<0.05),舒张期左心室指数上升(P<0.01),左心室最大收缩速率降低(P<0.05),全血黏度上升(P<0.01)。结论高脂饲料喂养和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均可形成血瘀状态,但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当两因素叠加时,动物可明显出现行为学、血液黏度、心脏功能、血脂等指标的异常,可为血瘀证以及相关药物的研究提供依据。
- 梁耀月李佳佳董世芬张荣袁悦莹孙建宁
- 关键词:高脂饲料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
- BOPPPS模式在中药药理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践被引量:28
- 2017年
- 中药药理学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复杂,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挑战。BOPPPS教学模式是在加拿大广泛推行的教师技能培训体系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以及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信息,调整后续教学活动。该模式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药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发现,对缓解学生课堂长时间听课的疲劳感,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 董世芬贾占红方芳张硕峰畅洪昇孙文燕王晶张翼孙建宁
-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