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73164)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方文军雷群芳方京男洪碧圆童威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疏水
  • 2篇疏水表面
  • 2篇接触角
  • 2篇活性剂
  • 2篇表面活性
  • 2篇表面活性剂
  • 2篇超疏水
  • 2篇超疏水表面
  • 1篇杨梅
  • 1篇英文
  • 1篇双水相
  • 1篇双子表面活性...
  • 1篇水相
  • 1篇热法
  • 1篇微量热
  • 1篇微量热法
  • 1篇温度
  • 1篇温度效应
  • 1篇相互作用
  • 1篇量热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5篇方文军
  • 4篇雷群芳
  • 2篇张山山
  • 1篇何佳雷
  • 1篇赵璇
  • 1篇王艳玉
  • 1篇童威
  • 1篇张嘉捷
  • 1篇何巧红
  • 1篇洪碧圆
  • 1篇方京男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大学化学
  • 1篇Scienc...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量热法研究双子表面活性剂与大肠杆菌的相互作用
本文通过等温滴定量热仪(ITC)记录37 °C 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浓度的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生长曲线,获得其生长过程的热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导致细菌的生长速率常数降低,菌...
张山山余静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微量热法大肠杆菌
杨梅酮的抗氧化活性(英文)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杨梅酮的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和羟基离解焓,并探讨了杨梅酮与CH3OO·自由基发生反应的抗氧化机理.在M06-2X/6-31++G(d,p)的计算水平下,得到了杨梅酮脱氢后各种自由基的相对能量、羟基离解焓、氢原子提取的活化能垒和速率常数.计算结果表明杨梅酮的4-OH位置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杨梅酮4-OH位置的高活性,主要是由于4位上脱氢后生成的羰基与相邻的羟基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氢键.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分析表明,这种氢键相互作用能够稳定氢提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对杨梅酮抗氧化性机理的理论研究,可为今后设计合成新型的具有更强活性的抗氧化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谢湖均牟望舒林芙蓉徐结慧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DFT计算反应机理抗氧化活性
基于CaCO_3/SiO_2复合粒子的超疏水表面制备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表面化学修饰,制备了超疏水CaCO3/SiO2复合粒子,并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疏水性能,当CaCO3与纳米SiO2质量比小于10:1时,可以制得超疏水复合粒子.基于表面修饰的CaCO3/SiO2复合粒子,对亲水涂料进行改性,当CaCO3与纳米SiO2质量比小于6:1时,可以制得超疏水涂层,且涂层疏水性随复合粒子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对复合粒子进行结构表征,探讨了基于CaCO3/SiO2复合粒子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机理.
方京男洪碧圆童威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接触角纳米二氧化硅
温度对表面活性剂双水相及其倒置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以实验室合成的N-十二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C12HDAB)和N-十二烷基-N,N-二(2-羟乙基)-N-甲基溴化铵(C12DHAB)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溴化钠复配,构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系统双水相.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过量的双水相(ATPS-C)为例,着重研究温度对ATPS-C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水相可在一定的温度区域内形成;在给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双水相区的组成宽度有所增大,相区位置略微移向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例增大的方向;改变温度会使双水相发生相倒置现象,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相倒置温度.
何佳雷张山山王艳玉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双水相温度效应
Oxygenolysis reaction mechanism of copper-dependent quercetin 2,3-dioxygenase: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2012年
The mechanism of the action of copper-dependent quercetin 2,3-dioxygenase (2,3QD)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hy- bri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2,3QD enzyme cleaves the O-heterocycle of a quercetin by incorporation of both oxygen atoms into the substrate and releases carbon monoxide.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dioxygen attack on the copper complex is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The adduct has a possible near-degeneracy of states between [Cu2+-(substrate H+)] and [Cu+-(sub- strate-H). ], and in addition the pyramidalized C2 atom is ideally suited for forming a dioxygembridged structure. In the next step, the C3-C4 bond is cleaved and intermediate lnt5 is formed via transition state TS4. Finally, the Oa-Ob and C2-C3 bonds are cleaved, and CO is released in one concerted transition state (TS5) with the barrier of 63.25 and 61.91 k J/tool in the gas phase and protein environments,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our proposed reaction mechanism, this is the rate-limiting step of the whole catalytic cycle and is strongly driven by a relatively large exothermicity of 100.86 kJ/mol. Our work provides some valuable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this enzyme.
XIE HuJunLEI QunFangFANG WenJun
关键词:METALLOENZYMES
超疏水固体表面的制作及形成机理的探讨——介绍一个新实验
2012年
以三棕榈酸甘油酯为原料,采用熔融-凝结法制备超疏水表面,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接触角测量、差示扫描量热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超疏水表面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和分析。
张嘉捷何巧红赵璇方文军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接触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