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60049)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秦太明李寄萍庄乃祯更多>>
相关机构:泉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艺术

主题

  • 3篇音乐
  • 3篇音乐美学
  • 3篇音乐美学思想
  • 3篇声无哀乐
  • 3篇声无哀乐论
  • 3篇乐论
  • 3篇乐美
  • 2篇《声无哀乐论...
  • 2篇哀乐
  • 1篇音乐美学史
  • 1篇越名教而任自...
  • 1篇中国音乐
  • 1篇中国音乐美学
  • 1篇中国音乐美学...
  • 1篇审美
  • 1篇审美倾向
  • 1篇曲牌
  • 1篇美学基础
  • 1篇美学史
  • 1篇名教

机构

  • 3篇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

  • 2篇秦太明
  • 1篇庄乃祯
  • 1篇李寄萍

传媒

  • 1篇剧影月报
  • 1篇殷都学刊
  • 1篇民族音乐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简谈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之深远,是众所周知的。如何让其音乐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产生穿越时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实践,试图使其音乐美学思想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实现完美对接。
秦太明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实践
以“声无哀乐论”浅析南音曲牌【风入松】衍进史被引量:1
2013年
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国音乐史"课本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占据了课堂教学的显著位置,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音乐美学家蔡仲德教授认为:"声无哀乐论"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其"躁静者,声之功也"的命题则深刻揭示了音乐的特殊性,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乃至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庄乃祯李寄萍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越名教而任自然曲牌音乐美学思想
从萧萧肃肃到超凡入圣——兼论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时代性
2013年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大爆发时代,鲁迅曾将它称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作为音乐上"自觉时代"代表的嵇康,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毋容置疑。嵇康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俊才""奇才"的高深造诣,而且还体现后世文士的广泛景仰。嵇康生活在错综复杂矛盾激化的魏晋时代,从独尊儒术到清净无为,文艺美学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代表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由传统儒家功利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情感体验及尊重艺术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
秦太明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美学基础审美倾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