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y140)
-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3
- 相关作者:定光平邱红梅刘成武黄利民张安录更多>>
- 相关机构:咸宁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演进的路径分析
- 2009年
- 我国经过多年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之后,2002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1号文件,对农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改变过去片面工业化城镇化时期以农促工的"轻农"政策,实行当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以工补农的"惠农"政策.尽管惠农的主题、政策和措施涉及面很广,但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推进的:一条是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不断推进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费,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减轻农民生产负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条是在稳定农民土地产权方面不断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同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虽然两条路径"一增一稳",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动与静、质与量相结合的运动规律,抓住了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体现了我国现行农业政策体系日臻科学和完善,但是流转土地租金上升、农业补贴流向土地转出方等问题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因此,国家在稳定第二条路径的同时,要继续调整第一条路径上的政策,探索能够抑制农地租金上涨、使农业补贴流向直接生产者的补贴方式,避免两条路径的碰撞或摩擦.
- 定光平韩斌华
-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政策
- 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在不同地形区的绩效差异与对策——来自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丘陵山区36个村庄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由于不同地形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国家"以粮为纲"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歧视性,以及国家农业补贴政策与生态保护政策的不协调,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在丘陵山区的激励作用不如平原地区,存在相对失灵问题,因而两个地形区的农户对同一农业补贴政策绩效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原则上应该与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保护政策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实行更具灵活性的补贴方式.
- 定光平
-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绩效江汉平原
- 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和权能的多样性与动态性被引量:3
- 2009年
- 在现实农村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存在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这两类三种形式,并且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其性质与权能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中家庭承包经营权先后经历了从最初的债权到后来的"类永佃权"(物权)再过渡到现在的"准所有权"这三个阶段的演进,它应该是"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主体。
- 定光平邱红梅
-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性质权能
- 惠农政策下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被引量:27
- 2009年
- 农地集约度下降、季节性闲置和常年撂荒是农地边际化现象之一。即使在当前惠农政策背景下,我国中部丘陵山区依然大量存在这种农地边际化现象。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其原因如下:1.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业劳动存在较高的机会成本,导致丘陵山区农民非农化现象突出,农地集约利用程度下降;2.丘陵山区农业生态条件较差,农地边际收益较低;3.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作用在丘陵山区存在相对失灵;生态政策与农业政策的不协调,对农业生产存在负外部性,从而加剧了当地的农地边际化。解决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问题的途径在于农业技术和组织制度的创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特色农业,提高农地的边际效益;国家农业政策要因地制宜,并与生态政策协调一致。
- 定光平刘成武黄利民
- 关键词:农地边际化农业政策生态政策丘陵山区
- 惠农政策下鄂中南地区农地租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鄂中南地区中等偏下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导致了本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异地化,土地二轮延包的完善稳定并增强了农户的土地财产权力,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农户土地资产的增值。这些经济社会因素促进了鄂中南地区近几年农地租赁活动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租赁关系的亲近化,农户租赁土地租金的显性化和租赁合约以固定租金为主等特点。当然,也存在农地租约期限的不稳定性和租约的不规范性等问题。农地租赁具有保证农地占用公平和效率的双重功能,增进租赁双方和整个社会的福利,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代表着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发展方向。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补偿或者降低农地租赁的交易成本,促进农户土地租赁朝着自觉、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 定光平张安录
- 关键词:农地租赁
- 马克思对古代土地所有制度变迁认识的渐进性
- 2007年
- 马克思关于古代土地所有制度变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性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40年间,马克思不断吸纳前人和当代的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经过了从欧洲到亚洲到全球范围的多次转换,实现了多次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通过对东西方土地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不仅完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而且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国情,慎言"土地私有化"。
- 邱红梅定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