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技局社会发展计划项目
- 作品数:36 被引量:245H指数:9
- 相关作者:石一宁陈研明杜晓琨李静杨乐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不同睫状肌麻痹剂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屈光状态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物参数测量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不同睫状肌麻痹剂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屈光状态的影响,并监测相关生物参数变化,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保健预防数据。方法对小学一年级学生377人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同时进行1%阿托品点眼3 d、0.5%托品酰胺点眼1 d验光,和眼轴、眼压、身高、体重测量,输入专用数据库,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1)屈光状态:377人的近视检出率为48.1%,其中低度近视占41.1%,正视眼占45.5%,远视眼6.4%。动态平均屈光度(等效球镜,SE)为(-0.83±1.45)D,女生(-0.96±1.57)D,男生(-0.70±1.27)D,右眼(-0.83±1.45)D,左眼(-0.81±1.39)D(P)。右眼球镜(-0.44±0.74)D、柱镜(-0.61±1.37)D,左眼球镜(-0.46±0.74)D、柱镜(-0.58±1.34)D,女生球镜(-0.71±1.50)D、柱镜(-0.49±0.80)D,男生球镜(-0.50±1.21)D、柱镜(-0.41±0.69)D(P=0.030)。平均散光-0.45 D,分布于+1 D~-3 D。(2)晶状体调节:以动态屈光度为比较基准,35人阿托品点眼3 d后,平均屈光度改变+0.56 D,63人托品酰胺点眼1 d后,改变+0.22D,31人托品酰胺联合阿托品点眼3 d,平均屈光度改变+0.81 D。以用药后屈光度为比较基准,42人阿托品点眼24 d后,平均屈光度改变-0.38 D,21人托品酰胺点眼2 d后,改变-0.48 D。(3)相关眼生物参数:A超测量81人,眼轴22.76 mm时,平均屈光度+0.41 D;其中,右眼眼轴22.84 mm时,屈光度0.27 D,左眼眼轴22.68 mm时,屈光度+0.55 D;平均角膜厚度右眼535μ、左眼530μ,平均眼压右左眼均为16 mm Hg。(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屈光度的变化与眼轴、眼压呈负相关。多元回归方程:屈光度(y)=83.731-2.1眼轴-0.809曲率-0.187眼压+1.095前房深度。结论 (1)儿童眼球发育已经在7岁提前进入近视化状态。(2)睫状肌麻痹剂对调节性近视的影响以托品酰胺联合阿托品最强,但晶体的调节作用对儿童屈光变化的影响较小。(3)儿童近视性质为伴以眼轴过长、远视缓冲基本消失、眼球过度发育的轴性近视,并且�
- 单武强宋国玲石一宁陈研明王云
-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学生等效球镜近视化眼轴
- 兔角膜碱烧伤的共焦显微镜及病理观察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采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活体动态观察兔角膜碱烧伤的病理改变,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NaOH造成兔角膜碱烧伤模型,烧伤后4d、20d、36d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碱烧伤后4d,角膜即有炎性细胞浸润,出现少许CD4+、CD8+细胞;碱烧伤后20d,角膜基质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CD4+、CD8+细胞增多,瘢痕及新生血管形成;碱烧伤后36d,炎性细胞浸润减少,CD4+、CD8+细胞消失,仍可见瘢痕及新生血管。结论角膜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碱烧伤后角膜的创伤修复,反映角膜的病理状态,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汪玲朱秀萍吴洁杨华王伟
- 关键词:碱烧伤免疫组化
-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型与MYH7-H1717Q、MYLK2-K324E和KCNQ1-R190W基因突变的关系初探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初探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心电图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观察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早期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入选基因型明确的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3代共8名家庭成员,男性4例,女性4例。收集入选成员的临床资料,2次不同时间点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分析家系成员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发现该家系成员共携带4种错义基因突变,分别为MYH7-H1717Q、MYLK2-K324E、KCNQ1-R190W和TMEM70-I147T。先证者携带全部4种基因突变,另有5名成员各携带2种突变。KCNQ1-H1717Q基因突变携带者校正QT间期(QTc)均显著延长,符合长QT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MYLK2-K324E和KCNQ1-R190W基因突变携带者心电图表现为前侧壁或下壁导联可见q波和(或)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家系中携带致病基因,但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肌肥厚的成员,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仅带有TMEM70-I147T1个突变的携带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心脏离子通道和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的联合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表型有关系。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心电图改变可早于超声心动图改变和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或可作为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携带者进展成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预警筛查指标之一。
- 邵虹张艳敏刘丽文马志玲左蕾耶闯魏晓梅孙超陶凌
-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性心电描记术
- 维甲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UUO组(B组)、UUO+苯那普利组(C组)、UUO+维甲酸小剂量组(D组)、UUO+维甲酸大剂量组(E组)。于造模前1d分别给C、D、E组苯那普利10mg/(kg·d)、全反式维甲酸10mg/(kg·d)和20mg/(kg·d)。A、B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术后第14d取术侧肾组织行HE、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各组肾间质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Ⅲ型胶原(colⅢ)的表达。结果各造模组CTGF、TGF-β1、α-SMA及colⅢ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A组(P<0.05),而全反式维甲酸或苯那普利均能明显抑制此变化。结论维甲酸及苯那普利可能通过下调CTGF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 朱丹宁宁高登峰周琳安雪芬桂保松
-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间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 陕西省46家三级医院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对陕西省46家三级医院网站建设情况的调查,力求找出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好发挥网站价值的方法。通过卫生厅网站查找三级医院目录,使用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检索医院网站,统计网站相关信息。结果显示陕西省三级医院网站建设存在语种单一、更新速度缓慢、交互性差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建站过程中不断探索,以寻求更加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将网站的各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 王峰赵洪亮殷继超刘淼
- 关键词:医院网站建设交互功能医院信息系统
- 膝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肌肉功能改善的治疗评价被引量:36
- 2013年
-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肉萎软无力,综合治疗辅助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目的:用等速肌力测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综合治疗前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变化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康复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Ⅱ期及Ⅲ期3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判定膝关节的功能情况,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情况;测定治疗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状况;对Ⅱ期及Ⅲ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最少1个月的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性肌肉收缩运动及口服塞来昔布并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综合治疗,测定治疗后的膝关节肌肉功能状况,随访评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结果与结论:与健侧相比,Ⅱ期及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峰力矩与作功量在60(°)/s测试及180(°)/s测试时,患侧肌力明显下降(P<0.05)。经综合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明显增加(P<0.05),而标准目测类比量表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患侧肌力明显增强(P<0.05);且治疗后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肌力与健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综合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膝腘绳肌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在60(°)/s测试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180(°)/s测试测试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力下降,通过肌肉功能锻练配合有效的止痛、营养关节药物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肌肉力量,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 李毅姚建锋武亮梁晓军陈鹏马艳
-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肌力等速肌力测试
-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慢性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慢性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治疗的82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等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施行的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42例)和开胸手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肺功能恢复状况[主要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随访2年后的复发情况。结果VATS组的术中出血量[(284.70±40.47)ml]、术后引流量[(687.40±78.58)ml],均明显低于开胸手术组[分别为(309.90±58.82)ml和(748.00±65.2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和3.79,P值分别为0.03和0.00);VATS组和开胸手术组的手术时间[(130.54±14.95)min vs(135.30±13.09)min]、住院时间[(12.30±2.54)d vs(11.70±2.06)d]及拔管时间[(6.80±1.32)d vs(6.56±1.0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1.17、0.92,P值分别为0.13、0.25、0.36)。VATS组术后肺功能指标中FVC[(3.41±0.64)L]、FEV1[(3.45±0.56)L]、TLC[(5.82±0.87)L]与开胸手术组比较[分别为(3.26±0.89)L、(3.34±0.73)L、(5.78±0.35)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9、0.50、0.26,P值分别为0.43、0.60、0.81)。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5/42),明显低于开胸手术组的30.0%(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随访2年后,开胸手术组复发率为5.0%(2/40),VATS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14)。结论对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实施VATS,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段李明丁超刘玉钢韦林谷振宁
- 关键词:脓胸结核性胸腔镜检查
- 全反式维甲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的作用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uretrealobstructive,UUO)大鼠模型中对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MyoF)的积聚及胶原Ⅲ(colⅢ)沉积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组、维甲酸大剂量组,维甲酸小剂量组,苯那普利组。后3组分别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10mg·kg-1·d-1和苯那普利10mg·kg-1·d-1。术后第1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colⅢ的表达。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全反式维甲酸可显著减少肾间质区MyoF积聚,减轻colⅢ的沉积,并改善肾脏的病理学变化。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通过减少肾间质区MyoF积聚,减轻colⅢ的沉积而改善UUO所致的肾间质纤维化。
- 朱丹桂保松卫小红姚钢炼高登峰宁宁张红莉
- 关键词:肾间质纤维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全反式维甲酸肌成纤维细胞
- 西安市城区重点中学初中学生眼屈光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2
- 2005年
- 目的:对在校初中学生眼屈光情况进行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初中学生2326人4652眼进行动态眼屈光状态指标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初中学生(年龄13~15岁)近视眼的发病率为89.4%,其中57.6%为低度近视,26.9%为中度近视,4.9%为高度近视;正视眼仅占6.9%,尚有3.7%为远视眼。中高度近视在初三年级明显升高,正视、远视在3a间递减。平均屈光度(-2.39±2.10)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62±0.75)D,中度近视平均(-4.32±0.83)D,高度近视平均(-7.45±1.41)D。初一年级平均屈光度为(-1.57±1.66)D,初二(-1.94±2.04)D,初三(-3.26±2.09)D,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女生平均屈光度(-2.54±2.12)D,大于男生(-2.24±2.06)D(P=0.000);低高近女生平均屈光度大于相应男生(P=0.010)。右眼平均屈光度(-2.47±2.05)D大于左眼(-2.31±2.14)D(P=0.009)。低近组右眼平均屈光度大于左眼(P=0.018)。结论:近视眼的构成比在初三年级发生了变化,近视眼的屈光度在初三年级有明显的增加,女生在近视进展期早于男生,女生右眼在近视进展期早于左眼。
- 石一宁曹文静何萍赵宏英
- 关键词:初中学生屈光状态等效球镜流行病学
- 西安市2004年度7~9岁初小学生动态眼屈光状况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对在校小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设计,对初小学生(小学1~3年级)1093人2186眼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初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率为54.7%,其中45.7%的低度近视,8.2%的中度近视,0.8%的高度近视;正视眼占40.5%,尚有4.8%的远视眼;3个年级各屈光构成比相比,正视和低度近视组为主要构成。平均屈光度(-1.02±1.48)D,其中,3个年级平均屈光度分别为:小1(-0.82±1.42)D,小2(-1.06±1.55)D,小3(-1.18±1.45)D,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组平均屈光度(-1.15±1.57)D,大于男生组(-0.91±1.39)D;低近、高近组女生平均屈光度大于相应男生组。提示初小阶段右眼组平均屈光度(-1.05±1.53)D大于左眼组(-0.98±1.43)D。女生右眼组平均屈光度大于女生左眼组。低近右眼平均近视屈光度大于左眼。结论:初小各年级学生的眼屈光状态,特别是小学1年级已呈现近视化,主要构成是低度近视。女生的近视进展趋势仍早于男生,右眼近视化进展期早于左眼。
- 石一宁冯丹杜晓琨何婷孙欢
- 关键词:等效球镜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