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3-003-003)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蔡进功王长势郑仰帝许长海朱伟林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被引量:7
- 2013年
- 对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P1q-T1q)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及孢粉相等分析,研究海相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形成和控制因素。通过对样品δ13C与δ18O相关性等的分析,发现碳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栖霞组δ13C相对青龙组偏重,预示着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更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栖霞组δ13C以均值为基准可以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并与孢粉相的变化相对应,表明不同层段烃源岩发育具有差异性。WX5-ST1井青龙组δ13CPDB(均值3.83‰)明显比CZ24-1-1井(均值-1.34‰)的偏重,并与高无定形孢粉相相对应,表明同一层段不同区域烃源岩形成也具有差异性。对比碳氧同位素和孢粉相资料,发现生物生产力与保存条件有效的匹配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段。
- 郑仰帝蔡进功
- 关键词:生物生产力碳氧同位素烃源岩碳酸盐岩南黄海盆地
- 南黄海北部白垩纪沉积物下的变质岩体演化
- 2016年
- 为了揭示南黄海北部白垩纪沉积物下的地震反射异常体的地质属性和形成过程,进行了地震反射和重、磁反演等研究,结合区域地表地质研究成果,推测该异常体可能为三叠纪下扬子地块深俯冲阶段经历高压变质作用后被拆离折返的岩体,并在南北两大地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中被推覆至南黄海北部的古生代地层之上.研究结果显示:异常体内部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杂乱和空白反射,局部存在发散结构;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2~3个同相轴的较强—强反射;另外,该异常体也具有高层速度(6 000~6 500m/s)、高密度(〉2.7g/cm3)和中低磁化强度(-0.5A/m)等特征.通过海陆区域地质调查和类比,进一步揭示了该异常体和苏鲁三叠系高压变质地体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这一发现为认识印支期东亚大陆碰撞和地质演化提供了参考.
- 倪斌杨风丽李筱于鹏
- 关键词:南黄海苏鲁造山带
- 巢湖栖霞组碳酸盐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以下扬子巢湖地区茨苔山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地层为研究对象,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检测,探讨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与烃源岩发育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a、TN对生物有机质作用响应明显,可作为栖霞组灰岩地层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V/(V+Ni)缺氧指标适用于栖霞组灰岩地层,指示栖霞组整体缺氧的沉积特征,两类参数均显示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对沉积水体生产力水平和缺氧程度有控制作用;栖霞组碳酸盐烃源岩的形成是低等藻类生产力水平以及保存条件(缺氧的沉积环境)良好匹配的结果,在生产力水平和缺氧程度整体最高的本部灰岩下段地层中烃源岩最发育。
- 刘峰蔡进功陈爱国彭兴鹏
- 关键词:碳酸盐烃源岩栖霞组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
- 南海北部陆坡晚白垩世构造逆冲及其成因被引量:7
- 2015年
- 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中生界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等挤压构造,但目前对其成因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坡的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研究,发现在云荔低隆起-兴荔凸起-兴宁凹陷一带存在2条近NW-SE走向并往NE方向逆冲的逆断层,在东沙隆起南部有2条近南-北走向并具有压扭性质的走滑断层,上述4条断层的平面延伸距离分别约为130、110、55和58km.综合分析可知,现今位于南海南部的礼乐-巴拉望地块经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发生软碰撞后,在晚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在现今荔湾-兴宁凹陷一带进行最后的"焊接缝合",而上述4条断层可作为该次"焊接缝合"的间接证据.由于太平洋向华南的俯冲板片在晚白垩世发生了后撤,华南大陆边缘在晚白垩世末开始张裂之前可能整体为区域均衡抬升、局部陆-陆碰撞缝合的构造格局.
- 王长势朱伟林钟锴许长海
-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晚白垩世逆冲断层走滑断层
- 分离多次波的独立分量分析法被引量:2
- 2013年
- 将独立分量分析(ICA)法与逆散射级数多次波预测法结合起来压制多次波.用逆散射级数法预测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各阶多次波,并与原始地震记录组成多个观测量,通过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将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多次波从原始地震记录中分离出来.理论合成数据试验表明,即使预测多次波与原始记录中的多次波能量不能很好匹配,ICA法分离多次波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原始资料的低信噪比使得ICA法分离多次波具有不确定性.
- 耿建华杨学奇张敏强高顺莉
- 关键词:独立分量分析匹配滤波信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