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MZ252)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王娟娟邓艾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定居
  • 1篇多民族
  • 1篇民族
  • 1篇民族交往
  • 1篇牧民
  • 1篇牧民定居
  • 1篇牧区
  • 1篇甘南牧区
  • 1篇城镇化

机构

  • 1篇兰州商学院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1篇邓艾
  • 1篇王娟娟

传媒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对牧民定居背景下影响城镇多民族间交往因素的分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例
2011年
牧民定居背景下牧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增加,民族成份日益增加,各民族间接触及往来增多,城镇多民族间交往问题突现。本文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合作市城区多民族间交往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每位被调查者同其他民族的交往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其次,将预期影响因素表示为编码;最后,采用计量经济学OLS回归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维度和强度进行了定量检验。回归结果表明影响城镇多民族间交往的有利因素依次为:对民族政策越加了解,周围的通婚越多,家庭规模越大,居住在多民族社区,文化程度越高,家庭为多民族构成;不利因素为:民族偏见、歧视和非当地主体民族;是否为当地居民对城镇民族交往影响不大。
刘巍文邓艾
关键词:牧民定居城镇化民族交往
游牧人口定居模式的应用研究——基于甘南牧区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以适宜的模式引导游牧人口定居是修复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自然禀赋、草地类型与功能、生态现状及已有生态修复手段等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甘南实际的定居模式主要有完全定居型、半定居型和混合定居型等三种,各牧区应当立足各种模式的特点,从行政区划和草地状况等两方面选择定居模式。
王娟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