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2ZWD020)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志清黄旦怡更多>>
-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被引量:2
- 2014年
- 安史之乱不仅使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而且使唐诗从此"气骨顿衰"。为避胡尘,北人"东奔向吴国",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北人南移的首选地。南下士人深度融入江南文化,在客观上造成南北文化的交流,而原本就精英荟萃的吴地也就更加人才济济。从中唐活跃的诗人看,或者避难南迁,或者游学江南、游宦江南,他们人生经历中的江南元素,让他们更加容易迎合六朝趣尚,自觉接受吴地山水文化的熏染。于是,诗坛吴风日盛,唐诗中心南移,诗歌格局发生了由北盛南衰到南盛北衰的逆转,诗歌气象也阳刚剧减,"气骨顿衰"成为自安史乱后整个中晚唐诗歌的走向,诗风由阳刚雄浑转向阴柔温润,由昂扬豪迈转向苍凉疲老,由高瞻远瞩转向回眸凭吊,由浪漫华彩转向现实平淡,即便是李白的诗也趋于力疲神软,没有了盛唐时那种一飞冲天的浩气。
- 王志清
- 关键词:唐诗
- 吴地对李白的精神重塑与诗歌造就被引量:3
- 2013年
- 吴地对李白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吴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别优越,士人风流洒脱,诗歌清新秀丽,李白热衷于在吴地行走,有其生性原因,也是其精神、物质和美学的追求之必需。长期行居于吴地的李白,深"合"六朝的"明艳",积极汲取吴地山水人文之营养,深受吴地山水人文的熏陶与浸渍,获得了自由天放之精神气质的重塑,也强化了诗人的风流气度,形成了李白所特有的壮美与优美两兼的诗歌风格。
- 王志清
- 吴文化对刘禹锡情性与诗歌的塑造被引量:2
- 2015年
- 刘禹锡是吴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个例。他的一生与吴地密切相关,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其个性、才华、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吴地烙印。吴地的山水人文塑造了刘禹锡热爱自然、崇尚雅趣的文化性格,铸造了他偏爱南朝名士与诗人诗风的情感与趣尚。而刘禹锡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向、题材撷取,形成了宏放而清绮的诗风。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的著名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美学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环节。
- 王志清黄旦怡
- 关键词:唐诗刘禹锡境生象外
- 吴风日渐与唐诗转型
- 2015年
- 初起唐诗的典型特征是表现的盛大化和恢弘豪雄、刚健厚朴的风格。吴地山水形胜以及吴文化的精雅形式,对唐代文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审美感召。随着吴风日渐,大量诗人涌入吴地,使原本具有高度开放性、兼容性与浸润性的吴文化加速度发展,有力地促成了吴文化的北渐而与中原文化交融,促使唐诗发生了从伦理诗到美学诗的渐变。诗人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合南北两种美学,改造和重塑了唐诗的初发形态,推动了唐诗的全面转型:一是形成了唐诗南北份额对等的格局;二是形成了唐诗雄放厚朴、清婉深雅的二元复合审美格调;三是出现了风骨与气韵并存、气势与闲静共生的唐诗面貌。
- 王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