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70010)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衷海燕吴建新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水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入清以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地方社会对水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利用而纠纷四起。民间社会与国家都试图通过相应的机制来化解各类水事纠纷,以控制事态恶化。总的来说,清代时期,在乡绅、家族等地方权势力量的支持下,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基本上能够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控制。而在国家无力控制的"灰色"区域,民间则采取械斗等方式,以武力解决水事纠纷。
- 衷海燕
-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事纠纷清代
- 明清时期广东山区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
- 2011年
- 叙述了明清山区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陂塘水利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的价值。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和陂塘淤塞,废弃的河道、陂圳、山塘又被占垦为田。同时,陂塘水利的发展与航运矛盾,减弱了陂塘水利的功能。溪流河道上层级而设的陂坝使径流流速减慢,沙泥停蓄。而河床渐高又使河水漫溢,也影响了对水力资源的运用。人们针对当时陂塘水利出现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措施。
- 吴建新
- 关键词:明清时期生态环境
- 清代广东的码头纠纷与公共秩序被引量:1
- 2009年
- 清代,广东凡是近河海的墟镇、商埠和港市,均设有码头。码头往往是商品的集散地,又是商贾进出货物的要地,并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各种社会力量为占有其中的资源而明争暗夺,码头纠纷事件不断发生。官府总的调控原则是根据码头的既生关系,即行动者之间的斗争态势、力量对比,以及社会舆情、民间俗例等来判案,并逐渐形成结构性的调控原则,以维系码头的公共秩序。当然,码头纠纷解决的调控性结构与原则是不断改变的,其维系或改变端赖于行动者的斗争逻辑与态势。
- 衷海燕
- 关键词:清代
- 明清时期广东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被引量:6
- 2011年
- 本文叙述了明清广东山区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陂塘水利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的价值。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和陂塘淤塞,废弃的河道、陂圳、山塘又被占垦为田;溪流河道上层级而设的陂坝阻碍了航运设施的使用;河上层级而设的陂坝还使径流流速减慢,沙泥渟蓄。而河床渐高又使河水漫溢,也影响了对水力资源的运用。当时人们针对陂塘水利出现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措施。但是由于山区经济落后,水利社会组织不够发达,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 吴建新
- 关键词:明清时期生态环境
- 清代佛山的水事纠纷研究
- 2009年
-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明清时期,发达的水运系统使佛山迅速崛起为全国四大镇之一。然而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利用,如堤围的修建、涌道的清浚、水环境等问题而不断发生水事纠纷。清代佛山水事纠纷的发生、审判及其结果表明,虽然地方权势已是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但是不能由此推测佛山地方社会实现了自治化。在处理各类有关水事活动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发生于区际之间的纠纷中,官府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 衷海燕
- 关键词:清代水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