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1186006)

作品数:8 被引量:138H指数:5
相关作者:叶优良王玲敏马迎辉朱云集陈范骏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施氮
  • 4篇小麦
  • 3篇玉米
  • 2篇氮量
  • 2篇氮素
  • 2篇冬小麦
  • 2篇玉米品种
  • 2篇施氮量
  • 2篇施肥
  • 2篇利用率
  • 2篇磷钾
  • 2篇磷钾肥
  • 2篇钾肥
  • 2篇干物质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磷钾
  • 1篇氮磷钾肥
  • 1篇氮磷钾肥料

机构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叶优良
  • 3篇王玲敏
  • 2篇朱云集
  • 2篇马迎辉
  • 1篇房增国
  • 1篇黄玉芳
  • 1篇李欢欢
  • 1篇陈范骏
  • 1篇彭雪松

传媒

  • 4篇河南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6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3414”试验建立豫北地区冬小麦磷钾肥指标体系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河南省测土配方施肥2005-2008年豫北地区95个冬小麦“3414”试验,分别以相对产量〈80%,80%~85%,85%~90%和〉90%为标准,将豫北地区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划分为“极低”、“低”、“中”和“高”4个等级;并用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模型分别对不同土壤养分分级范围内施肥量和产量的关系进行模拟,计算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当豫北地区土壤有效磷(Olsen—P)处于“极低”(〈8mg/kg)、“低”(8-17mg/kg)、“中”(17~36mg/kg)和“高”(〉36mg/kg)时,推荐磷肥(P2O5)用量分别为125—145,95—125,55—95和0—55kg/hm^2;速效钾(NH40Ae—K)含量处于“极低”(〈50mg/kg)、“低”(50~78mg/kg)、“中”(78-122mg/kg)和“高”(〉122mg/kg)时,推荐钾肥(K2O)用量分别为120-140,85~120。
易玉林彭雪松叶优良
关键词:丰缺指标推荐施肥量
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氮肥应用效果及适宜施氮量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给河南省小麦氮肥施用提供指导,利用河南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分析了2005—2009年在河南省进行的489个"34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后,全省、豫北、豫南、豫中、豫东及豫西地区小麦分别平均增产37.1%、32.8%、51.1%、31.5%、36.2%和35.0%;平均分别增收1913、1715、2199、1773、2185和1776元/hm2;氮肥农学效率平均分别为9.9、9.1、10.9、9.4、11.5和9.2 kg/kg,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40.3、39.2、37.7、41.4、45.3和38.9 kg/kg,氮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24.7%、23.3%、29.5%、22.4%、25.2%和23.3%,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2.2%、27.0%、15.9%、47.2%、38.2%和42.3%.表明氮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明显,豫北、豫南、豫中、豫东及豫西地区适宜施氮量平均分别为134、156、148、169和161 kg/hm2.
武金果
关键词:小麦氮肥氮肥利用率适宜施氮量
施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和转运的影响被引量:40
2012年
为给高产小麦氮素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河南温县和兰考典型高产区为试验地点,连续两年在0、90、180、270、360kg.hm-2氮水平下,研究了施氮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累积、分配、转运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越冬到收获,小麦干物质累积逐步增加,但两个品种小麦干物质累积都在拔节后差异明显,以拔节-开花增幅最大,其次是开花-收获。施氮使小麦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均增加,其中豫麦49-198干物质累积量和转运量、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都以施氮270kg.hm-2较高,而兰考矮早八则都以施氮180kg.hm-2较高。氮肥用量与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和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一元二次曲线拟合,豫麦49-198在开花期不同器官最大干物质的施氮量都高于兰考矮早八,但两个品种最大籽粒产量的施氮量接近。开花期豫麦49-198茎鞘干物质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穗轴干物质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成熟期豫麦49-198叶片、茎鞘、穗轴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兰考矮早八,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兰考矮早八;豫麦49-198花前干物质累积比例、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都低于兰考矮早八。
叶优良王玲敏黄玉芳马迎辉李欢欢朱云集
关键词:小麦施氮
河南省土壤养分状况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对全省95个县40多万个土壤样品分析表明:全省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平均为15.98和0.96 g/kg,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平均分别为17.37,121.91,676.41 mg/kg,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水溶性硼平均含量分别为11.23,16.47,1.49,1.38,0.64 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全省有机质、全氮、速效磷、有效铜、有效锌、水溶性硼含量分别增加30.98%,20%,194.36%,22.89%,107.74%,65.13%;土壤速效钾、有效锰、有效铁含量分别减少8.13%,3.37%,29.37%.从养分分级来看,全省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含量较低的样本占测试样本的比例分别为9.77%,2.98%,30.87%,40.18%,43.32%,11.56%,12.46%,6.24%.
易玉林
关键词:土壤养分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普查
施氮对砂姜黑土区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构成、氮素利用及节氮潜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6个主推品种在砂姜黑土区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利用及节氮增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各玉米品种的子粒产量,对收获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小;施氮显著增加行粒数、穗长和穗粗,增幅分别为22.5%-66.9%、16.8%-50.5%和9.4%-29.7%,N120与N240水平间无明显差异;各玉米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N120显著高于N240水平,平均值分别是N240的1.89倍和1.96倍;蠡玉13和郑单958的节氮增产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综合分析认为,适宜在胶东砂姜黑土区推广的玉米品种排序为蠡玉13、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莱农14、先锋32D22。
房增国
关键词:玉米砂姜黑土氮素利用
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氮效率的影响被引量:54
2012年
随着人们对农田氮肥过量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不同品种玉米氮素营养效率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选择在我国主要应用的15个玉米品种,在0、120kg.hm 2、240 kg.hm 2氮水平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32D22"、"滑玉14"、"豫丰335"、"新单29"、"中科11"和"漯单9号"在施氮量为120 kg.hm 2时产量最高;"先玉335"、"浚单18"、"蠡玉13"、"浚单20"、"农大108"、"NE8"、"豫禾988"和"洛玉4号"在施氮量为240 kg.hm 2时产量最高。以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关系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5个玉米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个类型。在3个氮水平下,"蠡玉13"都表现为高产品种,"先玉335"都表现为中产品种,"豫丰335"和"豫禾988"都表现为低产品种。根据玉米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的氮效率,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浚单18"和"漯单9号"为双高效型,"农大108"、"NE8"、"豫禾988"、"豫丰335"和"洛玉4号"为双低效型。根据产量和氮效率的聚类分析结果,"蠡玉13"和"浚单20"在中氮和高氮时都是高产又高氮效率的品种;"郑单958"和"漯单9"在中氮时是高产高氮效率的品种;而"豫丰335"、"豫禾988"、"NE8"和"洛玉4号"在中氮和高氮时都是低产又低氮效率的品种;"农大108"在高氮时是低产又低氮效率的品种。玉米产量与氮营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吸收效率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氮素利用效率与秸秆吸氮量之间存在抑制作用,氮素利用效率与氮收获指数间有很好的协同作用。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水平下,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对产量有较大的作用,而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作用很小。在低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吸氮量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起主要
王玲敏叶优良陈范骏尚云峰
关键词:玉米品种施氮量氮效率
河南玉米氮磷钾肥料应用效果及推荐用量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从2006—2009年在河南省68个县(市)安排的781个玉米"3414"试验分析表明,全省玉米无肥区(N0P0K0)、无氮区(N0P2K2)、无磷区(N2P0K2)、无钾区(N2P2K0)、全肥区(N2P2K2)产量平均为分别为5447,5994,6840,7094,7661 kg/hm2.在优化施肥条件下,N、P、K、NPK增产率平均分别为32.05%,13.53%,9.70%,53.83%;N、P、K、NPK贡献率平均分别为21.07%,10.29%,6.53%,29.10%;N、P、K农学效率平均分别为8.59,10.85,7.81 kg/hm2;N、P、K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38.46,100.73,101.93 kg/hm2.通过一元二次函数拟合表明,全省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平均分别为263和211 kg/hm2,最高产量施磷量和经济最佳施磷量(P2O5)平均分别为77和68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和经济最佳施钾量(K2O)平均分别为78和66 kg/hm2.
易玉林
关键词:玉米NPK增产率利用率
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为给小麦栽培管理提供指导,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温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栽培(T1)、优化管理1(T2)、高产栽培管理(T3)、优化管理2(T4)4种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吸收、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通过基肥和拔节期追肥2次施肥,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增加了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和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穗粒数和粒重,从而达到产量和效率的提高;与T3相比,T4减少了氮磷钾用量,通过提高花后叶片中氮素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来增加粒重,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提高了养分效率。T3、T4模式与T1、T2模式相比,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以及花后小麦茎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本试验条件下,T2模式是目前生产情况下值得推广的优化栽培模式,T4模式是在产量进一步提高,达到高产条件下兼顾高产高效的最优栽培管理模式。
马迎辉王玲敏叶优良朱云集
关键词:冬小麦干物质氮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