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3025)
- 作品数:15 被引量:131H指数:7
- 相关作者:张同斌李金凯高铁梅周浩程立燕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财经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多路径下研发对高技术产业增长的差异化驱动效应——基于技术相似度和吸收能力视角的经验解释
- 2016年
- 基于技术相似度和研发两面性等理论,考察研发直接影响、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三种路径下,不同分位上和不同区制中研发对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的差异化驱动效应。结论认为,随着分位点的增大,在研发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研发存量对高技术产业产出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正向影响。各分位上研发投入均呈现出正外部性,但溢出程度较低。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支出分配的结构失衡不利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出增长。门限面板回归的结果显示,在低区制和中区制中随着研发资源的累积,研发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而在研发存量很高的高区制中,高技术生产、研发活动在中心省份的集聚阻碍了溢出效应的发挥。此外,研发推动的技术进步导致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技术消化吸收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开始减弱,并且由正转负。
- 张同斌李金凯
-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时变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MS-TVTP)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6
- 2015年
-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附加预期的IS曲线,构造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一致合成指数代表综合产出缺口序列,选取状态空间模型估算预期变量,采用时变概率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MS-TVTP)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阶段运行特征与驱动机制。结论认为:产出缺口预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显著为正,实际利率变量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显著为负,且两者的影响在不同区制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平滑概率和转换概率的估计结果显示,金融类和投资类先行指数是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在各状态间转换的重要驱动因素。相对于促进经济回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降温"更有效。在经济回落时投资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迅速,但由于投资周期和固定资本形成等原因,经济回升时投资发挥作用的滞后期明显加长。稳定预期并释放改革红利,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平抑经济周期波动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
- 张同斌高铁梅
- 关键词:产出缺口
- 技术进步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效应研究
- 2016年
- 本文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R&D投入与技术进步的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波动模型,研究了R&D投入驱动技术进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与调整机制。结论认为,创新难度加大和R&D投入边际收益递减导致高技术产业中长期技术进步的R&D投入弹性由显著变为不显著,高技术产品的创新速度加快和R&D投入效率提升使得短期技术进步的R&D投入弹性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干中学"效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使得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长期贡献和短期贡献逐渐增加。高技术产业中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逐渐改观,长期中人力资本的贡献开始显现。此外,我国高技术产业中技术进步受到冲击后返回至均衡路径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自我调整机制趋于完善,技术进步的"惯性"逐渐形成。
- 李金凯巩文群
-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
- 研发存量、知识溢出效应和产出空间依赖性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4年
- 首先基于新增长理论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积累与产出增长的理论模型,然后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理论分区域构建了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的高回报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省份向外围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产出增长具有差异化影响.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各地区内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实物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政府应引导中心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并将产出和研发活动向外围转移,增强产出的带动效应和研发的溢出效应.
- 张同斌高铁梅
-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空间面板模型
- 内在吸收能力还是外部溢出效应有效缩小了技术差距——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内外部因素驱动技术差距变化的理论模型,以研发强度与人力资本表示内在吸收能力,采用技术相似度矩阵测度外部溢出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了高技术产业不同研发投入阶段中各因素对技术差距的非对称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而言,研发投入提高对于技术差距具有显著的扩大作用,而人力资本增长、溢出效应增强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技术差距;(2)随着研发投入强度的逐渐提升,内在吸收能力中的研发强度与人力资本对技术差距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V"型影响,外部溢出效应对技术差距的影响逐渐显著并不断增大;(3)在不同研发投入阶段之间,存在着两次较为平缓的转换过程,进入高研发投入强度阶段后,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技术差距缩小的特征充分显现。
- 张同斌李金凯
- 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协同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引量:26
- 2016年
- 在经典知识创新函数的基础上加入地理因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设置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提升与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发现: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总体显著,但研发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研发存量较低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研发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大多数地区知识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在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差距的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知识的溢出。东部各区域内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区域内技术进步的协同创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则由于研发资源匮乏、"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协同创新机制。
- 张同斌李金凯周浩
-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协同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研发驱动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有效性研究——基于断点检验与门限回归的结构变动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本文采用未知断点的Quandt-Andrews方法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结构变化,基于R&D驱动TFP增长的门限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全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倒"U"型影响;东部地区研发存量差距的扩大,使得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效应明显减弱;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其出现了"R&D生产率悖论现象";由于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等原因,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中R&D驱动TFP有效增长的门槛最高。
- 张同斌范庆泉李金凯
- 关键词:门限回归
- 中国工业企业增长质量的分布特征变动与差异分解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长质量的差异进行静态、动态等多重分解研究,全面分析两类工业企业的增长质量差异及其变动特征。结果显示,由于公有制企业的制度优势以及政策的"所有制偏好",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增长质量高于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与要素投入的特征相比,要素回报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两类企业增长质量差异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此外,两类工业企业增长质量的差距逐渐缩小,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增长质量协同提升的格局逐渐形成。
- 张同斌马丽园高铁梅
- 研发对技术进步的非对称驱动效应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采用技术相似度测算研发溢出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技术差距变动下高技术产业中研发等驱动技术进步的路径、方向和程度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在技术差距的影响下,研发对技术进步率呈现非对称的正向影响,但研发投入结构失衡矛盾凸显等因素导致研发有效性程度不断下降。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动,人力资本通过"协同效应"、"学习效应"对技术进步率具有差异化的促进作用。虽然缩小技术差距能够对技术进步率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活动的高度集聚现象,不利于溢出效应的发挥,降低了技术进步速度。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技术进步率的提升效应显著。技术差距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增长空间,各地区应选取适宜的高技术进行引进,推动不同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
- 张同斌李金凯
- 关键词:技术进步
- 经济结构、增长方式与环境污染的内在关联研究——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8
- 2016年
-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分解影响环境污染的经济因素,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了各因素在不同时点、不同提前期对污染物排放的动态冲击特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具有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及提升企业产品清洁度的双重效果,产生的创新补偿效应降低了污染排放.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煤炭消耗产生不容易累积的烟煤型污染物,使得能源结构引致的污染效应在当期最为明显,且持续期较短.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同时也呈现了一定的反弹效应.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逐渐增强、经济规模扩大对于环境污染的冲击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合理控制结构因素和规模因素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成为了降低污染水平的重要环节.
- 张同斌李金凯程立燕
- 关键词: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