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07B13) 作品数:76 被引量:919 H指数:18 相关作者: 陶诗顺 马均 孙永健 杨志远 徐徽 更多>> 相关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播期对杂交稻千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为水稻高产栽培合理播期选择提供依据,以45个四川盆地宜栽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条件下杂交稻的千粒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杂交稻千粒重存在较大差异,千粒重均值在T_3(5月3日播种)最大,达32.17g,在T_7(5月31日播种)最小,为30.29g,T_3较T_7高出6.21%。随着播期的推迟,参试品种千粒重整体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粒重类型杂交稻品种对播期的反应有所不同,轻粒型、中粒型和偏重粒型杂交稻品种的千粒重整体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重粒型杂交稻品种的千粒重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在只考虑千粒重的前提下,杂交稻整体最适播期为5月3日,其中,重粒型(D)杂交稻的播期宜早不宜晚。 胥伟秋 陶诗顺 张荣萍关键词:杂交稻 播期 千粒重 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F优498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阐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籼稻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控制性灌溉方式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处理为N 0、90、135、180和225 kg/hm^2,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及转运量。【结果】1)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超过此范围则下降。2015年和2016年试验产量分别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和13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与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密切相关。2)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而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则逐渐降低。氮肥回收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施氮量为135 kg/hm^2时,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氮肥回收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3)相关分析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控制灌溉下适宜的施氮量能够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协同生长,有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结论】从两年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来看,控制灌溉条件下,根据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杂交籼稻F优498氮肥用量以135~180 kg/hm^2为宜。 张绍文 何巧林 王海月 蒋明金 李应洪 严奉君 杨志远 孙永健 郭翔 马均关键词:控制灌溉 施氮量 杂交籼稻 氮素利用效率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四川主推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不同的还田方式对四川主推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小麦秸秆还田方式下水稻的穗部经济形状及产量表现从大到小的依次为:水翻埋>旱翻埋>田面覆盖>对照组。对供试的F优498、德香4103、D优17、花香7号这4种水稻在水翻埋、对照、田面覆盖和旱翻埋4种处理下进行分析得知,F优498在水翻埋处理下的产量高于其他3种处理,德香4103在旱翻埋处理下的产量高于其他3种处理,试验旨在为水稻直播技术、节水灌溉及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马鹏 陶诗顺 黄晶 余康宁 吴霞 钟昀关键词:杂交水稻 秸秆还田 四川盆地 45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对45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产量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后直播杂交稻的有效穗与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总粒数与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间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粒数与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等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 马鹏 陶诗顺 余康宁 段转宁 胥伟秋 岳彩萍关键词:直播 杂交稻 产量性状 通径分析 机械旱直播方式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7年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累积及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及直播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和钾素的累积、转运、分配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直播处理下各生育阶段氮、磷、钾养分间吸收与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抽穗至成熟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直播处理下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_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的累积,促进抽穗至成熟叶片和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至成熟叶片氮素、钾素转运率,进而显著促进抽穗至成熟氮素、钾素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素、钾素所占稻株氮素及钾素累积总量的比例,发挥出氮素和钾素协同吸收与利用的耦合效应,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_2比B_1处理能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械旱直播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养分的累积,促进叶片和茎鞘养分的转运,利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钾素的累积,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孙永健 郑洪帧 杨志远 王海月 张绍文 马均关键词:养分 氮肥 水稻 机直播 稻田底肥施用对杂交稻长龄秧发根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以四川盆地近年推广的30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稻田施用底肥对杂交稻长龄秧(秧龄70 d)发根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底肥以后,长龄秧的平均根长、单株根干重、发根力均显著降低,不同杂交稻品种长龄秧发根力对底肥的反应存在差异。 胥伟秋 陶诗顺 张荣萍关键词:杂交水稻 底肥 发根力 硅钾配施对水稻茎秆性状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2017年 以宜香优5979和旌优1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和硅钾配施处理对茎鞘物质积累转运、茎秆理化性状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探讨了茎鞘物质积累转运、茎秆理化性状与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齐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质量、成熟期生物量及茎秆理化性状与水稻抗倒伏能力关系密切。水稻品种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显著,宜香优5979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强于旌优127。钾肥对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大于硅肥,硅肥过多不利于水稻对硅的吸收及抗倒伏能力的提高。不同硅钾处理下,未施钾处理抗倒伏能力最差,少施钾肥处理倒伏风险较大;而硅肥50 kg/hm^2+钾肥150 kg/hm^2和硅肥100 kg/hm^2+钾肥100 kg/hm^22个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质量较高,基部节间长度较短,茎粗、茎壁厚和节间干重较大,基部节间的物理强度较大,茎秆中Si O2和全钾含量较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较强。 何巧林 张绍文 李应洪 谯晶 孙永健 马均关键词:水稻 硅肥 抗倒伏能力 四川省主要作物施肥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8 2014年 本文利用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调查资料,分析了四川省主要作物的施肥用量、施肥效率及作物产量等现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不同作物的肥料用量与肥料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水稻化肥纯养分288.0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8265.0kg hm-2,单季产量7665.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26.6;小麦化肥纯养分261.0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7788.0 kg hm-2,单季产量4320.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16.6;玉米化肥纯养分304.5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11490.0 kg hm-2,单季产量5850.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19.2;油菜化肥纯养分253.5 kg hm-2,有机肥实物施用量为7873.5 kg hm-2,单季产量2445.0 kg hm-2,肥料效率PFP值为9.6。(2)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种植制度条件下的肥料用量与肥料效益也存在较大差异。(3)四川省主要作物施肥存在肥料用量区域性失衡、肥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合理的化肥资源区域布局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优化肥料结构,提高作物产量,提高肥料效率。 张文婧 王昌全 袁大刚 李冰 张文研关键词:主要作物 测土配方施肥 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减钾栽培对杂交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明确川东北紫色土稻区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减钾栽培杂交稻的可行性,以10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在油菜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探讨3个施钾(K2O)量处理[处理1:高钾(135.0 kg/hm^2),为当地生产上的常规施钾量;处理2:低钾(67.5 kg/hm^2);处理3:不施钾]对油菜茬杂交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施钾量处理下,参试杂交稻品种茎蘖数无显著差异;成穗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仅个别品种存在显著差异,大多品种无显著差异。不同杂交稻品种产量对施钾的反应表现为:在低钾和不施钾处理下,有7个品种的产量与高钾处理差异不显著,有2个品种(F优498和内5优H25)不施钾处理、低钾处理的产量极显著低于高钾处理10.31%、4.53%和7.79%、4.29%,有1个品种(旌3优177)不施钾处理、低钾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高钾处理5.28%、3.61%,10个杂交稻品种的平均产量在3个施钾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在川东北紫色土稻区采用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减钾栽培杂交稻总体可行。 唐保国 陶诗顺 张荣萍 段转宁关键词:杂交稻 秸秆还田 分蘖 氮素穗肥运筹对两个杂交中籼稻叶片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为探究氮素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对水稻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素穗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株型和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的2个杂交中稻品种(德香4103和宜香37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了占总氮40%的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运筹比例(1∶3,2∶2,3∶1,4∶0)对水稻叶片生长、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个水稻品种均在低促花肥、高保花肥时(1∶3)表现出叶片直立、受光形态好,净光合速率高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的特点,并最终获得较高产量;而在高促花肥、低保花肥下,2个水稻品种的剑叶、倒2叶叶面积和叶角增大,披垂度增加,群体质量变差,结实率和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德香4103因其颖花量较大,上3叶叶面积和总叶面积相对适宜,粒叶比高,且在不同穗肥运筹下叶面积和叶角变幅较小,因而受光姿态和群体质量更优,干物质积累量更大,产量更高。【结论】水稻氮素穗肥运筹应塑造良好叶片形态和群体质量,并增加花后物质积累量才能有助于产量提高;并对水稻株叶型选育进行了探讨。 秦俭 杨志远 孙永健 徐徽 吕腾飞 代邹 郑家奎 蒋开锋 马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