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GJ049)

作品数:16 被引量:178H指数:8
相关作者:韦宗友韩爱勇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特朗普
  • 5篇政府
  • 3篇南海政策
  • 3篇一带一路
  • 2篇东亚秩序
  • 2篇争端
  • 2篇秩序
  • 2篇美国对华政策
  • 2篇焦虑
  • 2篇奥巴马
  • 2篇奥巴马政府
  • 1篇地区秩序
  • 1篇战后
  • 1篇秩序构建
  • 1篇中澳关系
  • 1篇人文交流
  • 1篇融合型
  • 1篇丝绸之路
  • 1篇启迪
  • 1篇权益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作者

  • 15篇韦宗友
  • 1篇韩爱勇

传媒

  • 3篇国际观察
  • 2篇国际问题研究
  • 2篇美国研究
  • 2篇美国问题研究
  • 1篇当代世界
  • 1篇当代亚太
  • 1篇南洋问题研究
  • 1篇东南亚研究
  • 1篇太平洋学报
  • 1篇当代美国评论
  • 1篇中国周边外交...

年份

  • 1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读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被引量:12
2016年
自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日益朝着"积极干涉"和"选边站"的立场转移,给中美关系及南海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变数。奥巴马政府不仅对中国的"断续线"主张提出质疑,还指责中国阻碍南海航行自由,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填海造地,鼓动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与多边化,积极向越南、菲律宾等国提供外交帮助和军事支持,甚至直接派遣飞机和舰船进入南海争议地区。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日益积极的干涉立场与举措,不仅折射出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和海洋抱负与日俱增的忧虑,也反映出美国维护亚太领导权、安抚亚太盟友及维护其海洋霸权的战略决心与考量。在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声音抬头、中美在亚太地区竞争加剧及美国政治正进入大选周期的背景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积极干涉"和"选边站"的态势只会加强而不会弱化,并可能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中国需要综合平衡各种利害关系,积极稳妥应对南海困局。
韦宗友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海洋争端
二战后东亚秩序:历史演进与转型瓶颈被引量:2
2015年
二战后东亚秩序的独特之处在于,东亚大陆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彼此割裂、尖锐对立,是一种典型的"陆海分离型"秩序架构。在政治上,中国主导的东亚大陆地区与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对立,外交上互不承认;经济上,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经济禁运和贸易封锁,中国与东亚沿海国家的传统经济联系也几乎割裂;安全上,美国在东亚沿海地区建立起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对新中国进行军事包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战略和解、90年代冷战结束以及21世纪以来的东亚权力转移,这一"陆海分离型"秩序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政治和解、经济融合的积极势头。不过,在安全领域依然存在瓶颈,无论是在中美之间,还是在中国与部分沿海国家之间,都存在相当程度的安全困境。东亚秩序能否突破安全瓶颈,最终实现陆海秩序的融合,将不仅取决于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建设,也取决于东亚国家内部能否克服安全上的互信赤字。
韦宗友
关键词:东亚秩序
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构想及其对地区秩序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政府的亚洲战略逐渐实现了从亚太到印太的战略过渡,其显著标志是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底提出了美国的印太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不仅明确将中国视为美国头号战略竞争对手,还从经济与安全两个层面对中国进行牵制与防范,强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与安全存在,维护美国地区霸权,重塑地区秩序。尽管这一战略构想还处于摸索、落实阶段,但已经对中美关系及地区秩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值得高度重视。
韦宗友
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基于美国三大主流媒体的文本分析被引量:17
2018年
美国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也不是正式参与国,但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关注。自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持续、全方位的报道与分析,对塑造、影响美国公众舆情乃至政府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三大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尽管其中也谈到了中关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合作的可能性,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仍以负面为主,特别是对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可行性以及倡议潜在影响,都充满质疑与担忧。鉴于美国主流媒体在舆论塑造乃至政策议程设置上的巨大影响力,其报道偏见与取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韦宗友
关键词:美国媒体
中美战略妥协与东亚安全秩序构建被引量:13
2014年
自1972年中美战略和解以来的东亚安全秩序是一种"陆海分离型"的安全秩序,即中国在东亚大陆占据优势,美国则维持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随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力的上升和中国逐渐由传统的陆权大国向陆海复合型国家转型,这种陆海分离型秩序的内在缺陷日益显露,并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提出,只有中美之间达成类似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第二次战略妥协,实现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与海权大国美国的和平共处,完成东亚安全秩序由"陆海分离型"向"陆海融合型"的和平转型,东亚地区才能真正迎来"和平的地理学"。
韦宗友
关键词:安全秩序
美国对华人文交流的看法及政策变化探析被引量:7
2019年
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美关系“增信释疑的润滑剂”。然而,2017年以来,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质疑中美人文交流、抹黑中国在美人文交流活动的强劲逆流。这股逆流由部分美国智库推动,得到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在智库、国会及行政当局三方的合作下,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立法及执法举措,对孔子学院、中美高校交流与合作、中国在美创办与设立的媒体及分支机构以及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并购等人文交流项目与活动进行严格审查、监控与限制,给中美人文交流蒙上浓厚阴影。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在美人文交流活动的限制与刹车,反映了美国政府及精英层近年来对中国及对华接触政策的整体态度变化,体现了他们对“未能按照美国预期发展”的崛起中国的深深忧虑。面对特朗普政府在人文交流上的限制与刹车,中国应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沟通、交流与解释工作,增信释疑,努力推动与改进对美人文交流活动。
韦宗友
关键词:美国外交美国对华政策人文交流
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中美竞合被引量:5
2018年
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美国政府及战略界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态度。美国政府早在2011年提出过名为'新丝绸之路'的计划,希望通过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将阿富汗与中亚及南亚在经济上连接起来,促进中亚与南亚的地区经济整合,便于美国尽快从阿富汗抽身。面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政府曾一度认为中美存在合作机会,但随着中国倡议的快速推进、特别是亚投行的设立,美国更多从地缘政治及战略角度审视中国的倡议,开始公开质疑和私下反对。美国战略界也对中国的倡议颇多微词,认为这一倡议不仅仅是经济大手笔,更是具有深远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影响。特朗普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谨慎接触,到近期的质疑与联手应对,反映出美国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增加的战略疑虑。文末对如何打消美方疑虑、推进中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韦宗友
美国南海政策新发展与中美亚太共处被引量:7
2016年
近年来,美国显著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力度,其立场也日益偏颇。美国不仅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国,指责后者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甚至直接派遣军舰进入中国南海部分岛礁12海里内的区域范围,开展赤裸裸的"炮舰外交"。不仅如此,美国还强化与菲律宾、越南的军事安全关系,大力提供军备援助,提升它们的海上军事能力和执法能力。美国还积极撺掇菲律宾将南海问题诉诸仲裁,激化中菲海洋矛盾。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深度介入和偏袒立场,不仅使得南海争端日益复杂化,也给中美关系及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和平共处投下了阴影。双方都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南海争端演化为中美之间的对立与对峙,并进而防止该地区陷入新的冷战。
韦宗友
关键词:南海争端
中美战略竞争、美国“地位焦虑”与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调整被引量:47
2018年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实力快速崛起及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中美两国在经济、安全及国际制度等领域展开了具有战略博弈性质的竞争。对此,美国倍感焦虑,担心经济影响在亚洲消退、海权优势在西太平洋地区受到挑战、科技优势丧失及制度威望受到冲击。美国的"地位焦虑",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已经若隐若现,特朗普执政后,显著加剧。特朗普政府不仅对美国对华接触政策提出质疑,还明确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在经贸、人文、两岸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政策举措,强化对华制衡与牵制。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调整,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保持战略清醒与战略定力,防止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韦宗友
关键词:美国对华政策
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被引量:8
2018年
2017年年底特朗普政府颁布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是一份充分体现特朗普总统本人及其安全团队对外政策理念、战略观及政策思路的战略文件。报告明确捍卫"美国第一"和"经济民粹主义",鼓吹权力争夺和大国竞争,并将中国定性为美国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和"修正主义国家"。报告首次以"印太"代替了传统的"亚太"概念,将印太区域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地位,提出了以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印太战略框架。这一充满零和思维和火药味的战略文件如果付诸实施,它无疑将对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加剧中美之间的战略猜忌,侵蚀中美合作的基础,冲击中美经贸关系,甚至引发中美在印太地区的经济与安全竞争。中美两国需要认真审视和反思中美关系出现的问题,相向而行,努力使中美关系回到健康轨道,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韦宗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